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石化

70 年8个人 看发展

时间:2019-12-06 12:19:07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记者 李志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在人类发展史上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中国人民以70年不舍昼夜的奋斗,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经过70年的发展,独山子石化公司从年加工原油能力不足2000吨的企业发展成为具备1000万吨/年原油加工、14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的大型石化企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上到70岁的吴解生下到不足1岁的“大修宝宝”马景睿,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变化,独山子石化70年的变迁。

2009年6月19日到2019年6月19日,十年来,独石化累计加工原油8400万吨,生产乙烯12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0多亿元,实现税费850多亿元。独山子石化公司70年的发展,就是新中国巨大变化的缩影。


吴解生(1949年出生)

12月2日,70岁的吴解生和老伴刚刚从国外旅游回来,从独石化炼油厂退休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去外地旅游。前几年,在子女的支持下,吴解生老人在海南买了一套房子,每到冬天,他和老伴都会在海南住一段时间,一家人曾经在海南欢度过5次春节。

1949年,吴解生出生在湖南省涟源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他的名字“解生”就是“解放的时候出生”的意思。吴解生曾听他的妈妈说,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作为毛主席的老乡,全村人奔走相告,妈妈抱着他亲了又亲,高兴地逢人就说:“孩子赶上好日子了。”

吴解生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长大后参军入伍,并于1971年集体转业到独山子炼油厂焦化车间工作。工作没几年,炼油厂自力更生建成60万吨分子筛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独山子炼油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吴解生说:“独石化从来没有停止发展脚步,已经具备国际规模,老家发展也很快,家家户户盖了楼房。与新中国同岁,我感到很光荣,真心祝福祖国越来越强盛。”

王秀梅(1959年出生)

这几天,60岁的王秀梅正和票友一起进行合唱练习,准备参加独山子新年音乐会。从热电厂工会退休后,王秀梅成为公司离退休管理处天韵合唱团的一员。

1959年,王秀梅出生在江苏,当时的江苏并不像现在这么富庶,她8岁时跟随家人来到新疆。王秀梅酷爱体育,7岁开始学习乒乓球,至今爱不释手,成为独山子圈内大名鼎鼎的高手,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个人第七的好成绩。退休后的王秀梅,但凡代表独山子参加克拉玛依市的比赛,女子中老年组团体第一名非独山子莫属。

王秀梅出生那年,年仅21岁的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夺得男子单打冠军,那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王秀梅说:“因为喜欢乒乓球,后来了解到这段历史,感到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

北京奥运会期间,王秀梅每天都要打开电视,看到国旗一次次升起,她特别自豪。现在,王秀梅除了带孙子,参加合唱团,还坚持乒乓球训练,每天乐此不疲。经过她的训练,独山子智障青年王伟在全国特奥运动会上已经先后两次获得三个乒乓球项目金牌。

曹静(1969年出生)

石化公司信息网络公司曹静今年可谓收获满满,由她设计开发的《工艺加热炉在线监测系统》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处于中石油领先地位;全过程参与的《MES生产运行系统架构优化》项目获得今年石化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个项目除了中石油总部统一推广的15个功能以外,还增加了大量适合企业生产和工艺技术管理的模块。

1969年,曹静出生在新疆奎屯。她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现在的西安石油大学),1993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独山子石化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亲历独山子石化信息科技的发展,尽管已经50岁,曹静依然在计算机领域不断勇攀科技高峰。

曹静说:“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真的很快,网络时代更是拉近了新疆与世界的距离。”曹静清楚地记得毕业的时候,考虑到新疆比较偏远落后,她花掉所有的钱背回来一大堆专业书籍。那时候通讯条件也差,查找资料特别不方便。

曹静很自豪,公司在网络化、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强化集成,实现信息化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全方位服务,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优秀实践奖”和能源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闫维鹏(1979年出生)

在石化公司研究院合成树脂应用研究所,闫维鹏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创新性工作。

最近,闫维鹏参与的聚烯烃高端管材专用料升级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正在顺利进行,这是股份公司重大科技专项。

1979年,闫维鹏出生于新疆阿勒泰,2004年从新疆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后来到独山子石化公司,在车间锻炼了几年后被调到研究院从事树脂产品研发工作。尽管老所长王继谔已经去世20多年,但他的事迹一直震撼着闫维鹏的心灵。

1969年,就在闫维鹏的家乡阿勒泰可可托海,一个新疆最寒冷的地方,王继谔为了测试油品的低温性能,长时间躺在汽车底盘下仔细观察,脸冻伤了、耳朵冻烂了,甚至说不出话来。在他和其他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独山子炼油厂终于在1970年开始大量为部队供应8号稠化机油,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闫维鹏说:“老所长研制的很多油品填补了国家空白,获得国家金奖,但他一生淡泊名利,是我们科研领域的旗帜和标杆。”

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石化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怀着赤子之心,刻苦攻关,全力建设大美新疆,研究院累计有9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75项获省部级奖励,自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4项。

孙翔(1989年出生)

12月3日早晨6点到9点多,在车间换热器紧急抢修过程中,乙烯一联合车间孙翔一直旁站了三个多小时,浑身几乎要冻透了。车间领导让他赶快回家休息,下午再来。

1989年,孙翔出生在独山子,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在独山子出生的。孙翔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支援新疆建设来到独山子的,爷爷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姥爷是高级知识分子。

孙家几代人对独山子有着深厚的感情,2011年,孙翔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独山子,被安排到乙烯一联合车间。当时,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投产后首次检修,孙翔立即投入到检修开工准备中,如饥似渴地开始学习。时间过了8年,孙翔前后经历了三次检修、开工,技术技能提高很快,如今已成为车间副主任工程师,独当一面。

孙翔说:“我出生那一年,独山子小乙烯,也是新疆第一套乙烯正在进行外商的选择、技术交流,现在,我们两套乙烯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40万吨,全国在役乙烯规模最大,特自豪。”

新疆的冬季很寒冷,对于刚刚经历过大检修的装置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孙翔和同事们在防冻防凝方面不敢有丝毫懈怠。

曹晓煜1999年出生

与新疆的冬季截然不同的是,湖北武汉天蓝水碧,绿树成荫,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大二学生曹晓煜给远在独山子的妈妈发微信,询问妈妈冷不冷,让妈妈要保重身体。

1999年,曹晓煜出生在独山子,妈妈邓江燕在石化公司设备检修公司乙烯钳工车间工作。1999年12月20日,曹晓煜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妈妈抱着她收看了澳门回归电视直播,那是继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又一盛事。在欢欣鼓舞的同时,邓江燕却经历了工作中的一次阵痛。

就在邓江燕怀孕期间,根据中国石油总部重组改制统一部署,独山子石化公司和石化总厂分开运行,钳工车间被划分到石化总厂,开始依托石化公司服务炼化自求生存。当时的机构重组给人们带来阵痛。事实上,重组改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邓江燕虽然经历了阵痛,但她依然在独山子过得很好。

 曹晓煜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她上大学报到的时候,一位老师得知她来自独山子连声说:“知道知道,你们那里有个石化厂,有个工程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精品暨经典工程’。”对此,曹晓煜一直很自豪:“别看咱们独山子很小,名气还真的很大。”

米尔菲娜·居拉提(2009年出生)

“我在独山子生活很幸福,我妈妈在石化公司炼油厂上班,每天开开心心。”10岁的小姑娘米尔菲娜·居拉提在一篇作文里这样写道。小姑娘现在是独山子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2009年,米尔菲娜·居拉提出生在独山子,是独山子的油四代了。她的妈妈米克拉依·阿克木江在炼油厂工作。

父辈们对独石化充满了感情,米克拉依·阿克木江从小耳濡目染,对进入炼油厂充满期待。毕业后顺利进入炼油厂催化车间工作,2006年,她被抽调到正在建设的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的炼油加氢裂化项目部,学习新装置的操作,在工地进行安全监护,深度熟悉工艺流程。

2009年8月,分娩的前一天,米克拉依·阿克木江才住进医院;3个月的产假刚结束,她就回到了车间。虽然没有亲身感受开工的喜悦,但她在女儿的心里,永远是坚强的妈妈。

马景睿(2019年出生)

马景睿躺在妈妈怀里睡得那么香甜,孩子才刚满四个月,听说记者要采访,眼睛也不睁开,好像在说:“宝宝不会说话。”这个宝宝,就是今年大修期间出生的“大修宝宝”,一出生就成了独山子的“名人”。

2019年7月30日,马宏业家的宝宝出生了。当时,独石化大检修如火如荼,马宏业是乙烯厂烯烃二联合车间催化剂直注技术改造现场负责人,这个项目事关公司高端化产品战略的顺利实施,与四年一修同步。马宏业对妻子耐心解释他工作的重要性,请自己的妈妈和岳母到家中照顾妻子,他依然坚守在施工现场,直到妻子临盆的前一天。孩子出生8天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马宏业说:“我工作才四年半,上次四年一修时,刚参加工作的我还啥都不懂呢。我不能错过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如果错过,再等就是五年了。”

独石化公司按照“该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1996年实现“两年一修”,2006年开始推行“三年一修”,2015年完成首次全系统“四年一修”。今年的检修,要一修管五年,进一步提高装置本质安全水平,增强创效能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8个人,70年,每一个人物的故事,与新中国的成长同频共振;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饱含着几代石油人和独山子石化公司这个中央驻疆企业的情怀。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