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有文有一个工作习惯,就是加班时从不跟家里人说几点钟能回。他说:“因为我也说不准,不想让家里人老等着,会很辛苦。 ”前段时间,上级通知,生产装置不能停,急需要骨干自愿报名驻厂坚守,杨有文还是老习惯——不问归期。他说:“值守多少天我都报名。”
可是,谁会对家不眷恋?
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驻厂,是平凡的他们作出的不平凡的选择。这里面有他们从不曾诉说过的辛苦,更有他们为何要坚守的理由。
杨有文,独山子石化公司炼油厂第一联合车间工艺副主任,全车间第一个响应驻厂号召的人,已经驻厂15天。
再创历史新低
这是一座设计负荷达1000万吨/年的炼油蒸馏装置,每小时可加工原油1100多吨,可是今天它的负荷只有765吨/小时了。杨有文神色凝重地按下计算器,说:“负荷只有六成多了,这是自大炼油开工11年来创下的冬季运行最低负荷了。”
成品油及化工固体产品销售后路均受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低迷的影响,严重受阻。为了保证全厂物料平衡受控,以全厂上下一盘棋的统一思想共抗疫情,炼油区所要做的最大牺牲就是将生产负荷降至最低,并保证装置能安全平稳运行。

比如低负荷运行会造成设备瓶颈凸显、远端盲点易冻凝、物料流速降低后易结焦、管线设备低负荷状态振动大等等,安全隐患和影响设备长周期运行的问题随之而来。
于是,车间各个专业口驻厂的10名干部和班组骨干人员各司其职,展开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检查,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同时,他们还实行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六受控”法,产品收率、产品质量、操作调节、装置能耗、防冻防凝、物资和施工等方面均有序推进,严格受控。

这让每一位驻厂骨干都经历了自己从业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他们从刚开始的面面俱到、天天熬夜,到现在的条理清晰、有的放矢。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中,迅速历练着。
解决隐患
为了做到操作调节受控,只要一有现场流程变更,杨有文必须到现场再三确认。
2月21日上午,为了配合炼油厂第二联合车间回炼轻污油的操作,杨有文和工艺高级工程师龚传波一口气爬了3处平台,确认了3个系统、5个阀门的操作,检查了10个阀门开关的状态。
负责现场操作的外一操高小九说:“我是刚从化验室转岗来一年多的员工,这个操作流程对于我来说,算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因为干部和骨干们24小时都在厂里,每一步都是先确认再操作,所以我放心多了。”
2月19日,巡检人员及时发现减三线及减三中泵循环水温度略高于正常值,立刻汇报给驻厂的干部。车间汇报炼油厂机动处后,需要完成切换操作。
第一时间,主任、书记带着各专业的骨干,一起分析并找到原因。
但是疫情防控期间,维修单位人员不能及时入厂,这10名各专业口的干部和骨干们就自己动手清理,安全口负责能量隔离,工艺口负责清理期间的操作调整,设备口负责施工组织。
刚来时,他们只知道时间紧迫,并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杨有文和所有骨干只从家里带了最简单的行装就住进了办公室。
后来随着日子的增加,公司协调一切力量解决员工们临时居住的难题,买来了热水壶、盥洗盆、床褥等生活用品,公司领导也经常来慰问基层一线,每周送来一些方便食品。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让所有驻厂员工心里感到暖暖的,干劲儿更足了。
杨有文和同事们在卫生间里简单洗漱,在值班室里安置高低床,在椅背上晾干换洗的衣服……
杨有文说:“别见笑啊,这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挺过这段艰难的时间,我们的付出就没有白费。”
他们已经驻厂15天,面对生活的诸多不便,没有一个骨干说要退。
杨有文说:“这很正常,坐在家里等数据,虽然也能工作,但是不到现场亲眼看到流程和所有DCS上的参数,以及所有防冻凝的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心里肯定是不会踏实的,工作效果也不会好。所以选择驻厂是我们必须作出的决定,并且很坚定。”
在他们的努力下,炼油厂第一联合车间抗疫和生产两手抓,两套装置实现了平稳生产、产品质量合格、各项操作指标优异的目标,为战胜疫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问归期,只待芳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