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晓玲 李秦
2月的倒数第二天,天空湛蓝,阳光灿烂,银色的塔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蒋鹏飞沐浴在厂区温暖的阳光里,感觉春天真的来了。近一个月的坚守,终于驱走了寒冷,迎来了初春。
而他不知道,这一个月来,他的身影也像一缕阳光,引领着乙烯一联合车间所有坚守者扫除疲惫,化解风险,保障平稳。
每晚下班时间,他的手机导航软件都会发出温馨提示:“道路畅通,预计回家车程10分钟。”但是,他已经25天没有回过家了。
蒋鹏飞,乙烯一联合车间副主任,驻厂坚守的日子里,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2月28日,去年新建投用的9号炉按计划退炉烧焦,完成了连续安全运行108天的使命,并创造了公司所有裂解炉连续安全平稳运行的新纪录。
为了让运行末期的9号炉退下来烧焦,这一天的操作要涉及3台裂解炉的互相切换,操作从上午11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左右。一值班的值班长陈权带着员工严阵以待,而蒋鹏飞也照例出现在了现场,紧盯着所有操作参数的变化。
以往的投退炉操作都有工程师全程管控,但是现在上岗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所以加强操作管控,及时监盘提示、保持生产平稳就成了他必须坚守的原因。
那天,他比所有员工到得早。现场查流程、模拟推演操作都是必须提前做的功课。之后,所有的操作才能按照流程进行。

陈权说:“蒋主任在和不在,感觉完全不同,我们只要看到他坐在这里,心里顿时就有底了。有任何拿不准的问题,随时就能问他。”
像这样的正常投退炉操作,2月已经是第四次了。每一次蒋鹏飞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乙烯一联合车间主任曾飞鹏说:“化工一控就是蒋鹏飞的主战场,他天天守在这里,最长的一天连续守过20多小时。”
白天,他从早守到晚,天黑后又紧接着在化工一控大门口值守——上半夜的防疫防控的登记、测温和消杀,他一直寸步不离,到交接给下一位值守人员时,已经是后半夜了。
陈权记得很清楚,有一天蒋鹏飞是凌晨3点多才回到办公室的床上躺一会儿,但是5点左右,电话响了。那是陈权当夜值班时接到一处装置警报,由于外委维护单位不能及时入厂,陈权只能打电话给蒋鹏飞确认。他说:“蒋主任强调过,只要生产上有任何波动或拿不准的地方,不要犹豫,随时打电话给他,他24小时开机。”

蒋鹏飞(左一)与曾飞鹏
的确,蒋鹏飞立刻接了电话,并在5分钟内赶到装置,现场仔细查看,确认是一起误报时,才放心地回去休息了,而这一夜又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上班,陈权又在控制室看到了蒋鹏飞,发现他脸色疲惫。陈权说:“我们每次看到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出现在岗位上时,也经常担心地问他累不累,要不要回去休息一下再来,但是他每次都告诉我们‘还可以’或者‘我不累’。”
陈权只是5位值班长之一,一个车间,四套装置,蒋鹏飞的电话从未关过机,他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这段时间,上岗人数最低,最熟悉各个装置细枝末节的工程师也都不在现场。“防泄漏”成了蒋鹏飞最关注的事儿。他总是担心自己考虑得不够全面,于是就在夜深人静时一次次梳理隐患,默画流程。
他梳理发现,压缩装置有一个凝液罐,当调节阀关闭,凝液罐没有液位后,内部会对管线造成冲刷,在没有施工单位及时维护的情况下,蒋鹏飞判断此处需要重点检测一下。
当员工扒开保温层仔细检查时,发现阀体果然有一个砂眼。由于判断准确,发现及时,消漏成功,没有对生产造成影响。
发现这个隐患,不知道的人可能会觉得是偶然,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偶然的背后肯定是必然。一次成功预测的背后,是蒋鹏飞不断突破自己,千百次默背流程、梳理隐患的结果。
他是乐天派,但是有时候席卷而来的压力和疲惫,让他也会神色凝重。2月7日,那是驻厂的第三天。上午11点40分,分离班长刘坡巡检时发现裂解气凝液干燥器下方有黄色液体滴落的痕迹。蒋鹏飞迅速赶往现场查看,发现漏点虽然不大,但是位置非常关键,管线内压力又很大,必须迅速上报并及时处理。
为了节约时间,他和工艺副主任张乐边走边看手机上的流程图,屏幕太小,他俩头挨着头,扒着屏幕看着看着,就全蹲在地上看了,等看仔细了后,他才反应过来,图可以放大再看的。
时间到了中午,他开上车,带上张乐和裂解炉特护工程师黄超一起去为坚守的同事们打饭。这三位年轻人,有的因为刚刚发现的漏点像石头一样压在了心头,有的因为前一夜值守、通宵不眠的疲惫,都沉默不语。直到黄超说“3号炉的炉管目前已经一切正常”,车里瞬间欢腾。蒋鹏飞说:“对啊,还真亏你们想得出来,敲了一天一夜,历史上首次不用停炉检修,只靠烧焦和敲击的方式疏通炉管,这得省多大的事儿啊。”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啥方法都要试一试,黄超和夜班人员每两小时敲击一次,一次连续敲击1个小时,到手腕疼也不放弃,直到炉管疏通恢复正常颜色时,黄超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将照片发到车间工作群里,连写三遍:“通了!通了!通了!”
喜悦之情溢出屏幕,同样也回荡在刚才还沉默一片的小车里,蒋鹏飞开心地笑了,他说:“我们能敲通炉管,还有啥干不好的,这事儿太给力了。”
爱笑的人运气都不差,事实证明,一个月以来,所有漏点发现及时,处理得当,装置一切平稳。
蒋鹏飞在守护装置低负荷运行的状态下,还不忘“深挖潜”的使命。2月里,裂解炉的负荷从100%降至85%,直到2月26日根据下游市场慢慢恢复的情况,又重新调回100%。裂解炉经历了一段长达20天的低负荷运行状态。
曾经裂解炉负荷最低降到77%。持续一周的时间,让蒋鹏飞感慨地说:“相同能耗下产出率很低。”

在这一次的坚守中,为了给后期运行提供宝贵的操作经验,蒋鹏飞带领班员,每天搜集数据,研究如何通过精细化操作调整,使裂解炉在低负荷运行,裂解深度降低的不利条件下,依然能尽量达到优化乙烯原料及裂解深度,提高三烯收率的目标。
他说:“这是一段可以收集数据和积累经验的宝贵时间,这些经验的意义不仅能解决眼前的困局,更对将来的生产操作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为此,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车上、手机里、电脑里都是论文或书本等学习资料,这本看累了,他就换一本接着看,将理论和实操无缝对接。
在他们的努力下,低负荷运行中的裂解炉三烯收率提高了0.5到0.8个百分点。蒋鹏飞说:“这就是一个综合能耗相互博弈的过程,需要我们通过精益求精的操作,找到一个最佳的能耗收益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