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艰难的2月,终于迎来了阳光的3月。由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当大部分人都足不出户,站在窗前感受春风拂面时,有这样一群人已经住进工厂一个月,没踏出过厂门,更没踏进过家门。
他们身兼数职、身先士卒,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挑起了装置平稳运行的重担,更诠释着身为企业脊梁的担当。
邵步月,热电厂燃料化学部主任,从大年三十值班时开启无休模式,2月4日回家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后,返厂坚守至今。
又是一个起大早的日子,3月2日早晨7点半,邵步月就醒了,第一件事是打扫卫生,做好疫情防控的消杀和通风工作。因为疫情管控需要,保洁人员不能入厂,邵步月就担负起了打扫卫生和消杀的工作,办公室、楼道、楼梯全部打扫完一遍至少需要一个小时。
此时,年轻的员工们通常还没有起床,同样是驻厂骨干的设备工程师田丙录说:“邵主任体谅我们,不忍心太早叫醒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开邵主任的玩笑,说他是不是年纪大了睡不着呀,但是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肯定不是,是因为压力大、人员少。”
4位驻守人员承担起原本20人的职责,各专业口都无人可替,他们成了“唯一”,而邵步月只能以更加饱和的工作负荷和更快的工作节奏领队前行。
上午一切工作安排就绪后,他开始巡检,共有8处打卡巡检点。煤场,是防疫管控和安全管控的重中之重。
和2月初最困难的时候完全不同,随着生产物料上游环节的陆续打通,每天进场的运输大车越来越多,鱼贯而入,这是令人高兴的场面,但也给车间带来了更大的属地防疫管控的挑战。
最多的一天,燃煤拉运车辆进场达到300多车次,为了做到防疫管控万无一失,邵步月每天都要来查看员工们的防护穿戴,核对司机名单和车辆信息,检查消杀和贴封条等工作细节。他说:“就是为了做到让拉运物资的车辆司机和车间人员之间保持‘零接触’的绝对安全。”
不仅燃煤运输车辆如此,像氨水、盐酸、生石灰、石灰石等物资拉运入场的车辆也都在严格的防疫管控中。
亲自看过才放心,邵步月紧接着赶往下一个巡检点,6座脱硫岛和附属环保设施还在等着他一一看、摸、听,然后签字确认。
一路上消防、防滑方面的小细节他也不放过,路过的脚垫不平整了就顺手铺平,看到有拉灰渣的大车速度快了,他也会提醒。他说:“现在人太少,外委维护单位也不能及时赶到,所有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越细致越安全。”
这一趟巡检路扎扎实实走下来要两小时左右,一天要巡检3遍,而这只是他一天里众多任务中的一项。经常为了节约时间,他会边巡检边安排工作,脚下的步伐也就越走越快。
员工们除了要守护生产装置平稳运行外,更要守护好年前新建成投用的环保设施——6个脱硫岛。这是一项创下行业内最快建设速度的环保设施,原计划年前投入试运行,年后进一步消除“三查四定”的问题。但是当调试运行阶段碰上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脱硫岛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时刻考验着守护者们的毅力和耐力。
驻厂骨干和员工们不仅要面对承包商和厂家施工人员进不了厂的难题,还要解决环保设施物料供给不足的难题。
脱硫岛的第一次“下马威”就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很多员工都不在单位,维护人员也放假休息了,其中一座脱硫岛突然指标异常,鸣笛“呼救”,经检查是下料管发生堵塞,消化剂(消石灰)结块不能循环运行,无法完成脱硫任务。怎么办?邵步月拿起扳手,叫上生产骨干上岛掏灰,把结块的消化剂一点点地掏出来。两个多小时的抢修,让他们一个个出来时都沾满了白灰,就像从面粉袋子里出来的人。
经过分析,消化剂结块的主要原因是生石灰等主要物料因疫情管控限制供给不足造成的。为了最大程度节约物料,保证脱硫岛的环保运行“不罢工”,邵步月和骨干们细算各项运行指标,循环使用物料,亲自上阵掏灰,用最快的速度回应着脱硫岛的每一次报警。
短短半个多月,他们就掏灰4次。一次比一次速度快,有经验。非常时期对脱硫岛的特殊守护,让他们更加熟悉新建环保设施的脾气、性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更多“三查四定”以外的问题。邵步月说:“就比如抢修时要用的人孔,上面都是螺栓,真正抢修时很浪费时间,下次我们要建议改成卡扣式人孔。”
驻厂期间,6座脱硫岛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全部达到超低排放限值,这也就意味着达到了超洁净排放,相当于“近零排放”。
这些脱硫岛的环保效果相当于再造万亩森林,邵步月和同事们不仅守护了一座装置的平稳运行,更守护了一方蓝天和白云。
结语:守得云开见月明,坚守的日子里,他们把一个个荆棘踏平,绽放3月里最鲜艳的花朵,这无疑是即将胜利的信号:煤场的储煤量逐渐恢复正常,脱硫岛平稳运行,一切难题正在迎刃而解。

编辑|冯爱红 刘静
校对|崔山平 许家华
编审|马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