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5日,炼油厂举办了“弘扬石油精神 提升企业形象——做精炼油 提质增效”大讲堂活动。厂领导、处室长及各单位员工代表,共14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来自基层车间的五位宣讲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停工大修、疫情防控、提质增效等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故事。
通过宣讲员的精彩讲述,现场观众感受到了新时代石油精神的力量。
炼油厂以此次大讲堂活动为契机,一方面引导全体员工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筑牢提质增效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主动作为,持续发力,常态化推进提质增效工作,为公司打造成本竞争的新优势贡献力量。

杨有文——
初心如磐勇担使命 炼塔闪耀不负韶华
●通讯员 李林锘 罗祥
在第一联合车间说起“活流程”,就不得不提到杨有文。酷爱化学的杨有文,200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当时的焦化车间工作,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20万吨/年焦化装置全岗学习。2014年,杨有文再次上演了3个月拿下1000万吨/年蒸馏装置全岗的“好戏”。
成绩的取得别无诀窍,功夫在平时。学岗期间,杨有文上班学操作,下班学理论,只要现场有活儿,他铁定跑得比师傅还快,为的就是不错过师傅的任何操作。凭借着勤学善思的劲头,杨有文快速成长为技术“大拿”。工作第二年,他负责的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加热炉系统一次试车开工成功;他工作的第四年,首次挑大梁指挥焦化装置停工、检修及开工,实现了一次开停工正常;他工作的第十年,作为石化公司专家协助云南石化焦化装置首次开工,成功解决吸收稳定三塔循环无法维持等重大问题。
2019年大修,身为生产副主任的杨有文,全面负责蒸馏、焦化两套装置的开停工。为实现绿色环保停工,车间首次采用水基化学清洗方法。车间与清洗厂家只能在充分汲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完成好第一次水基清洗,杨有文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与多家兄弟单位交流经验。在一次交底会上,厂家代表对方案中装置四个脱硫系统在气相除臭之后需要液相钝化工序提出异议,认为此过程没有必要。杨有文立即调取了调研同类装置脱硫系统停工总结资料,出示了某个兄弟单位检修时,双脱系统未钝化彻底造成硫化亚铁轻微自燃的数据,在有力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证明面前,厂家代表被说服了。
5个月的时间,杨有文用过的演草纸堆了厚厚的两摞子,电脑中的蒸馏装置水基清洗方案编到了第八版,经过团队的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详细的水基清洗方案。
7月20日,蒸馏装置正式拉开了停工序幕,按计划11天内装置要达到交付检修状态。进入停工阶段第三天时,一个前所未见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由于常压塔常二、常三线无法完全抽出塔内的置换水,造成置换清洗工序中断。杨有文静静地看着手里的流程,十分钟过去了,他突然说:“因为常二、常三线塔盘设计不是全抽出塔盘,塔盘漏液严重,无法实现侧线置换,那么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倒走流程实现联运清洗。”
经过厂部和厂家共同确认后,大家立即准备倒走流程。当打开常二、常三线泵进出口联通线后,对讲机里传来了兴奋的声音:“常二线液位上升!”倒走流程的方法奏效了,大伙儿交口称赞杨有文的“金点子”。
停工第六天,当停工小组成员还在津津乐道成功打通常二、常三线“任督二脉”时,一个现场会打破了喜悦的气氛。杨有文告诉大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基清洗液循环降温时间延长,停工进度滞后了一天,要立马进入“战时状态”。蒸馏装置流程长、阀门大,常减压单元停工小组5个人要在3天内完成70多台大型换热器的化学清洗和三塔塔顶气相系统的蒸汽吹扫、气相除臭钝化,这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着小组成员个个面色凝重,杨有文说:“接下了任务就是立下了军令状,坚守计划是死任务。任何事不光干就干好,还要尽力干到最好,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看见胜利的曙光。”
杨有文带领小组成员开启了白加黑的“战斗”模式,项目进度严格按小时推进。饿了就扒拉几口饭,困了就在饭厅的椅子上打个盹儿。经过72个小时的激战,杨有文带领停工小组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功抢回了停工进度,为后续的检维修赢得了宝贵时间。
杨有文总说自己幸运,从事着喜爱的职业。如果说兴趣只是一次点火,那么学习的热情和毅力就像是氧气,能让火焰永远燃烧。发自肺腑的热爱、求真务实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杨有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向更高的炼塔。

杜胜利——
敢打硬仗的“父亲”
●通讯员 曹蕾 马真
杜胜利1986年参加工作,2002年进入炼油老区的60万吨/年馏分油加氢裂化装置,自此杜胜利就与加氢裂化装置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加氢裂化装置已经成为杜胜利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把大半的心血都放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说起这个“孩子”,还有几分“顽皮”。2007年杜胜利刚进入加氢裂化装置学习,遇见不少“拦路虎”,经过刻苦学习和精心钻研,杜胜利总结了一套独有的“带娃宝典”,不仅摸准了“孩子”的脾气,还学会了给“孩子”看病,渐渐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曾多次受邀前往抚顺石油、四川彭州石化等地解决加氢裂化装置的运行难题。
2013年春节前夕,杜胜利临危受命,协助乌鲁木齐石化处理加氢裂化装置空冷冻裂事故。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居民区供暖!他到达乌石化后,立即逐个管线逐个阀门地检查,最终在两块松动的保温板中找到了声音的源头。他立即指挥员工进行泄压,安排封堵,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排险,神速化解了这场停暖危机。乌石化一名员工激动不已地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万分感谢,真心佩服。”杜胜利的“雪中送炭”受到乌石化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一致赞誉。
但凡牛人,大多都有“牛脾气”。2015年大检修时,车间地下污油线断裂,漏点难以确定。杜胜利用热成像仪测温等各种方法,足足寻找了37天,终于在五套装置近200根管线中成功找到了漏点。37天,只为找1个漏点,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儿,真牛!
敢打硬仗,需要不畏艰难的决心,能打胜仗靠的却是过硬的本领。2017年,20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新氢压缩机三级入口压力出现脉动,随时会联锁停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杜胜利的每一天都在关注中控室电脑显示屏上不停变化的参数,及时把控、调整,在6台电脑前轮番操作。
他每天都对压缩系统所有操作参数一一对比排查,记在本子上,下班回家后便开始分析。女儿说:“又回家做作业,也不陪我妈。”他笑笑说:“要想干成一件事,持之以恒是必备条件,难题不解决,我心里堵得慌。”经过研究分析,他建议降低注油量。经过实践,新氢压缩机三级入口的压力稳了,车间领导和员工们的心也跟着稳了。这一影响长周期运行的“硬骨头”最终被杜胜利啃下了,仅这一项每年就给车间节约了345万元。
车间很多员工知道了杜胜利治疗“疑难杂症”的事迹后,成了他的迷弟迷妹,大家都说,有专家在,我们什么难题都不怕。风趣幽默的杜胜利却说:“能顺利解决问题,主要归功于我的名字,遇见难题准能胜利。”
2019年大修,杜胜利是20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停工吹扫组的负责人。装置的地下污油罐可谓是车间四套装置的枢纽。停工过程中污油泵吃不消了,眼看着DCS画面上只增不减的液面显示,杜胜利心急如焚,立马叫停管线吹扫,寻找解决办法。如何严格执行“气不上天,油不落地”的环保要求,又能保证停工节点的进度呢?杜胜利苦思冥想地寻找“良药”。他指挥外操引用新水对泵降温,新水一开,泵神奇地恢复正常,开始工作,吹扫工作顺利进行。
杜胜利去年刚刚经历过心脏搭桥手术。几天几夜连轴转,他的双腿有些颤抖,却依旧咬牙坚持。一种强烈的情感油然而生:他不再是一座年轻的铁塔,而是一个英雄,一个会累、会倦的父亲。
父爱在寒来暑往的巡检里,父爱在被扳手磨出的厚茧里,父爱在攻坚时紧锁的眉头里,父爱在克难后喜悦的眼角里。三十三年,杜胜利用最真挚最沉默的爱,谱写了一首平凡却动人的歌。

李星海——
“困境”中勇担当 “严冬”中善作为
●通讯员 江发银
2020年,是让所有人猝不及防的一年,疫情防控打乱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在这不同寻常的日子里,有一些人舍小家顾大家,为企业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储运联合车间生产工艺副主任李星海便是其一,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李星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他的妻子在社区工作,因为疫情防控经常加班加点,不能按时回家。尽管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但是他义无反顾地加入疫情防控和生产指挥的第一线,加入到驻厂员工的队伍中。
整个疫情防控期间,每名驻厂员工都是一块宝,每个人的肩上都担负着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的双重重任,党员干部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储运联合车间各个装置地理位置极为分散,主管生产的李星海更是超常工作,每天不停地穿梭在生产一线和防控现场。
储运联合车间是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每天进进出出的几十台车辆和几十个流动人员,是对疫情防控最直接的考验,直接关系着全厂乃至公司的疫情防控成果。李星海每天都会第一时间到装置现场,检查所有区域的消毒消杀等疫情防控工作。在满足生产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在交流过程中一定保持好1.5米的安全防护距离。他努力宣传疫情防疫的重点内容并确保各项防疫工作落实到位。枯燥的重复、铁面无情的严格要求,换来的是316辆外来车辆和620名外来人员未出现任何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各地车辆行驶受控,车间成品油罐区迅速达到高库存。如果不能及时腾出库容,上游装置生产的油品就无法持续输出,会倒逼上游装置被迫减产。李星海一面密切联系上级部门进行风险评估,一面紧急投用21个备用罐,并编制出《高氯原油加工处置方案》《硫磺、焦炭固体产品储销方案》等16项临时生产方案。通过对硫磺固体库存摆放区域的优化调整,把硫磺库的储存能力由1500吨提升至4000吨。同时加强油品的调合分析和过程监控,确保油品100%合格,防止不合格油品占用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罐的使用效率,确保了罐区这个“大后方”最大化库存条件下的安全平稳运行。
2月16日,厂五路有微量的异味,敏锐的李星海一下子觉察到了生产的异常。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判断淡淡的臭鸡蛋味可能是从柴油罐组顶部挥发出来的。驻厂期间人员相当紧缺,为了第一时间查出漏点,李星海和工艺技术员李世新一个罐一个罐地检测。中间油罐区总共有32个罐,最高的罐有16米,最矮的也有13米高。当爬到第32个罐时,他俩已经筋疲力尽。
那一天,他们共发现漏点37处。根本来不及休息,他俩又马不停蹄地带上扳手等工具一个一个地消除漏点。直到天黑透了,所有的漏点全部消除,空气里再也闻不到一丝异味,他俩才觉察到浑身都快散架了。这一天,他们爬罐的总高度超过了400米,用双脚丈量出了一座“高楼大厦”。
天道酬勤,一个多月的坚守没有白费,车间实现了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双胜利。当李星海回到家中,妻子和两个孩子给了他最热烈最温馨的拥抱。家庭,永远是这个铮铮男儿最大的动力源泉。
疫情尚未结束,全球原油价格暴跌,公司打响了提质增效的攻坚战。主管生产的李星海再次责无旁贷地接受了新的挑战。经过详细的核算分析,1000万吨蒸馏装置的减压渣油,可以在储运联合车间中间油罐区进行绕线,直供12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减少了一个中间储罐和一台机泵的运行。同时优化航煤装车步骤,减少冲洗过程中的能源损耗。通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演测算,他与车间员工共同完成了46项生产优化和提质增效工作,共计节约能耗和增加效益408.5万元。

黄才龙——
砥砺前行 青春出彩
●通讯员 匡佳玉 徐伟明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同样是九年前的7月,黄才龙这位在天府之国(四川)长大的小伙,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毅然决定来到独山子这个西北边陲小镇。
实习期间,面对生产上的“疑难杂症”,他总是主动求教,直至得到“良方”“妙解”。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股刨根问底、勤学善悟的精神,仅用3个月就拿下了实习岗位,提前持证顶岗。2012年,他被评为年度炼油厂优秀实习生。
2015年对黄才龙来说是铭刻于心的一年。他第一次参加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然而恰逢妻子刚从老家过来,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说服妻子,投入大赛准备工作。经一轮又一轮的考核,他过关斩将,挺进决赛,成为参赛的三名选手之一。三年后,他再次代表石化公司参加“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催化裂化工职业技能竞赛”。
两次比赛两枚金牌,他先后被授予中石油、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先后获得石化公司个人一等功和二等功。“我是最幸运的,因为我刚好在第五名,比第六名只多出了0.11分。”赛后黄才龙激动地说。胜负只在分毫之间,他明白,是永不言弃、坚持到底的信念,让自己赢得了胜利。
2019年大修,他负责100万吨蜡油加氢、80万吨汽油加氢两套装置的塔器检修和5项技措项目。独自负责大修项目,还是头一遭。刚刚接手塔器检测的他,就遇上了棘手的事情。因为分馏塔受液盘堆积大量锈渣颗粒,粘黏十分牢固,而且塔内双溢流塔盘通道宽度不足50厘米,活动范围非常狭小,清理难度很大。
他带着一名班员爬进了人孔,40层塔盘,两人两天时间,就将塔盘全部清理干净了。在别人惊为“神仙速度”的时候,黄才龙说出了其中诀窍:“清理这些锈渣非常麻烦,如果按照常规办法,两人至少要干一星期。但我们事先根据作业环境,购买、改进适宜塔内的清理工具,并与施工单位充分交底,明确了验收标准,做足了这些准备,当然是事半功倍了。”
工作中,黄才龙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多次参与车间科技攻关,装置节能降耗、生产优化项目,由他组织实施的“80万吨汽油加氢装置掺炼天利实业混三甲苯,提高汽油调合组分”的合理化建议,直接增效1572万元。
100万吨蜡油加氢装置分馏进料加热炉F1003的运行优化始终是车间攻关难点,面对难题,黄才龙二话没说,接下了重担。通过不断收集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连续组织四次讨论,完善了两版方案,最终确定将机泵冲洗油改为蜡油,停用分馏进料加热炉的优化措施。实验过程中加热炉瓦斯耗量由每小时450方降至100方,同步停运空冷、机泵8台,机泵循环水用量减少35吨/小时,效益显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工艺技术员,黄才龙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式。日常工作中,他是个“小心眼”的人,对每一次操作波动和突发事件,都“耿耿于怀”。为了及时准确应对可能出现的操作波动和突发事件,每一项工艺指标每一项操作规程他都烂熟于心。每天不管多忙,他都会与当班员工沟通操作情况和近期管理要求,直到工作落到实处方才松口气。
他常说,只有把程序文件要求吃透,熟悉要求和标准,干起活来才能事半功倍。因为对标准的透彻理解,在对车间加氢装置高低压部位互串排查中,黄才龙发现了装置注水、原料自保阀存在的互串风险,消除了潜藏的隐患。
黄才龙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能全力以赴地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正是因为志存高远,坚守初心,笃定前行,才让他经受住了一次次磨砺和考验。

王艳东——
百炼成精锐 大考践初心
●通讯员 李林锘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生产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疫情防控的那个月,时任炼油厂机动处处长的王艳东凭着“有我在,阵地就在”的信念与决心,承担起了整个处室的工作。为了切实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王艳东快速聚焦主要矛盾,一面摸排6家承包商,督促驻地落实各项防疫措施,一面优化调整日常维护,最大限度减少进厂人数。当时全厂仅有五分之一的设备管理人员在岗,为了将“精兵”用在刀刃上,王艳东推行设备“点检制”模式,通过五方“会诊”,全面精准评价全厂设备运行情况。在疫情大考中,炼油厂实现了设备零故障的管控目标,创下了历史同期最优运行水平。
只要提起设备,无论是一催化装置的三机组,还是焦化装置的富气压缩机,王艳东都如数家珍。同事曾打趣地说道,想知道王艳东恋爱的样子,去机房看看就知道了。只要站在设备面前,他的眼里总是闪烁着不一样的火花。他说,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只有交心才能了若指掌。从事设备管理14年来,他走过最多的路是通往现场的路,慢慢地“万里路”变成了“万卷书”,他的设备笔记摆满了整整一个书柜。
负责全厂设备管理工作后,王艳东通过体系管理、故障分析等方法对设备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实现设备管理优化配置。2018年、2019年炼油厂设备故障检修率同比下降42.5%、22.6%,2019年降本增效242万元。去年夏天,第一次全面组织全厂停工检修的王艳东,带领团队高效高质地完成了检修重任,为“五年一修”打了漂亮的开局之战。
蒸馏装置的换热器检修是公司重点检修项目。排列密集的一百多台换热器,最大的长9米,直径1.7米。远观,气势磅礴;检修,困难重重。由于施工单位初次参与公司大修,初期因为螺栓拆卸困难导致项目进度滞后,成为了公司检修焦点。王艳东天天“扎”在现场,经团队讨论后,决定使用液压扳手、气焊加热和砂轮机切割相结合的方法,10天内拆除了所有头盖。终于,换热器检修按下了“快进键”,现场作业如行云流水一般。
换热器检修完美演绎了教科书式的“弯道超车”,检修104台换热器,工期由滞后三天,逆转为提前八天,并且实现了开工零泄漏!这场规模之最、工期之最、质量之最的换热器检修“大战”,不仅成为了炼油厂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更是远超国内同等规模的炼化企业。
8万方制氢转化炉是炼油厂的核心设备。停炉后,王艳东发现炉内6个热壁集合管管箍全部拉裂,于是立即联系设计商法国TP公司,希望派遣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可是TP公司也束手无策。
王艳东决定自主攻关,他白天盯现场,晚上看资料,与攻关小组一起消化转化炉的运行参数,经过反复核算判定拉裂原因是上次检修TP公司给定的弹簧载荷值过大。王艳东与攻关小组对炉管位移量、膨胀量等进行了上千次的计算论证,终于拿出了攻关方案。国内没有先例可循,会议室陷入沉默,王艳东说:“要相信自己,没有外籍专家的支持,我们照样行!”管箍拉裂调整优化工作快速推进着,这时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检验过程中发现炉七通存在裂纹——要么焊,要么换。王艳东决定对现有七通进行打磨补焊修复。
8万方制氢转化炉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样炙热。要在50厘米的空间里焊接七通,对作业人员是场身心大考。两个1厘米裂纹,施工进展以毫米计算,第七天经过王艳东和设备检测人员的共同确认,裂纹修复成功。王艳东高兴地说:“慢工出细活,值了!”开工后,转化炉始终保持着平稳运行!这不仅打破了外籍专家支持的惯例,还节省了外商技术服务等费用3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