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三年,他体重下降7公斤,黑发变白发;村里的老人把他当儿子,孩子把他当父亲,扶贫路上他几乎跑断腿;村里户户实现脱贫,家家奔了小康,村民花钱也开始“任性”起来……当得知马书记扶贫任务结束要离开村里时,村民们依依不舍:“马书记,你干脆别走了,把家人接过来,就住在我们家吧。” 
操心劳累他瘦了7公斤 这位村民舍不得的好书记,叫马金山(上图后排左一),是独山子石化公司公共服务公司副经理、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叶城县西合休乡西合休二村扶贫第一书记,也是独石化驻叶城县西合休乡8个扶贫第一书记的总领队。 西合休乡是喀什地区叶城县位置最偏远、地质结构最复杂、自然环境最恶劣的乡镇,地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马金山所在的西合休二村靠近乡政府,也是独山子石化派驻人员在西合休乡的中转站。 那天中午两点多,西合休五村扶贫第一书记阿不力孜·买买提给马金山打了一个卫星电话,说要来乡里办事。“那时候路还没有修好,60公里的山路大概要花4个小时,我就计算着时间开始等他。”马金山说,“可是6小时过去了,他还没到,电话也打不通,我就有些担心了。” 喀什地区宣传部武勇曾感慨说:“我走过很多地方,西合休乡的道路是最艰险、最难走的。”想起这些,马金山开始坐卧不安,在煎熬中一分一秒地等待着。 直到20个小时之后,阿不力孜·买买提一行4人才出现在他的面前。当远远地看到他们浑身上下都是泥巴,一个个疲惫不堪的样子,马金山顿时红了眼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原来,他们遭遇了泥石流,几个人硬是靠双手挖开泥石流,挖几米走几米,饿了就吃一口干馕。“我把兄弟们带出来,必须安安全全地带回去。”作为领队,大家的安全成了马金山最挂心的事。 为减少路途上的安全隐患,马金山经常代替大家参加乡里、县里的活动或会议。他说:“刚去的时候,乡村公路都没有建设,兄弟们坐村民的摩托车出去办事,特别危险,我就要求他们每天必须给我打一个电话报平安。” 纳赛尔·热依木说:“刚开始这里没有锅炉,马书记害怕我们烧炉子煤气中毒,就教我们排烟管咋样安装,晚上睡觉要注意风向,特别操心。后来,石化公司专门给我们安装了锅炉。” 西合休二村是全乡人口最多的村,426户居民19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6户1029人。2018年1月派驻到村后,马金山克服语言障碍和因为高血压带来的不适,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户,重点走访贫困户,访贫因、挖穷根,精准帮扶,引导村民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因为严重的睡眠不足,驻村之初他体重迅速下降了7公斤,而且经常头疼,每天必须吸氧。 西合休乡党委书记李云说:“马书记队伍带得特别好,作风过硬,还为我们培养了好几名优秀干部。在马书记的带领下,独山子石化几个第一扶贫书记和乡党委乡政府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全乡扶贫成果在叶城县名列前茅。”
想让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虽然来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到了村里,马金山还是被这里的现状惊呆了。全村范围约100公里,村民分散居住在一座座山岭和沟壑之间。贫困户大多住在用石头、木头和土块建成的房子里,猫着腰进去,一家几口就在一间房子里睡觉和做饭。有的人家,一顶帐篷就是家。村里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网络。马金山想,他不仅要在这里工作生活三年,还要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实在太难了。 更难的是,他一句维吾尔语都不会说。那段时间,离开了翻译,他无法和任何人交流,简直快抑郁了。但马金山没有退缩,因为他时刻能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现在开始学语言!下定决心后,他每天就像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主动向村里的小学生请教,向工作队的同志和翻译请教……半年后,终于可以和村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马金山亲切地用维吾尔语对村里的老人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对村里的孩子说:“我就像你们的爸爸一样。”他经常自掏腰包慰问贫困户,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在远离独山子、无法与自己的家人团聚的情况下,他把村民当作自己的家人,立志让这些“家人”过上好日子。 村里有5户孤寡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冬天去河边打水存在安全隐患。马金山发动村里的12名年轻人组成志愿者团队,每天轮流帮老人提水。他自己经常给这些老人送去日常生活用品。 阿布都拉·沙不巴克老两口搬进新居后,依然睡在地上,马金山主动给他们购买了席梦思床和沙发。老人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想到,睡在床上这么舒服。” 西合休乡党委书记李云说:“我们这里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发展畜牧业大有可为。”根据这一资源优势,马金山将畜牧业养殖确定为产业扶贫的主要项目,通过合作社、养殖大户,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他专门邀请叶城县的养殖专家,向村民传授科学养殖方法,鼓励农牧民将牛羊托管到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致富。如今,全村畜牧养殖户家庭收入超过10000元。 2018年,买买提·克热木家有40只羊,因为缺乏养殖技术,一家5口年均收入不到2000元。自从开展科学养殖后,目前有200多只羊、40头牦牛,出栏率大幅提高,家里还有一个护边员岗位,人均年收入17000元,远远高出了国家脱贫标准。
生活好了村民开始“任性”了 2018—2019年,西合休二村先后建起189套易地扶贫安居房,78套游牧民安居房。马金山多方奔走联系上级单位,协调解决通水、通电、通路等难题。 他根据自己多年在物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对建设项目选址、设计、施工等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每天在施工现场来回奔走,对每个施工环节严格把关。他还为村里争取到了通广播电视的项目,使家家有了宽带,有了网络电视,用上了4G手机。 李云说:“村里以前没有电,后来限时供电,现在24小时都有电。现在,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面貌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书记为村里办了很多好事,几乎把腿都快跑断了。” 马金山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吃透国家扶贫政策,实施稳定就业扶贫工程,对有劳动能力、适合就业的786人,通过加快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目标。他们一起研究调整护边员岗位,现在基本做到了家家户户有一个护边员岗位,一个护边员每月可收入2600元;组织剩余劳动力79人实现就近、就地零散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建起了两个打馕店、3个饭店、12个商店…… 村民生活好了,花钱也任性了。29岁的如仙古丽·买合苏提被安排在辅警岗位,她的丈夫是护边员,两口子每月仅工资收入就有4000多元。在搬进80平方米的安居新房后,如仙古丽·买合苏提花6000多块钱买了新的窗帘。她说:“这么好的房子,就要配上好看的窗帘。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马金山说:“原来一家人睡在一个房子里,现在有好几个房间分开睡。如今不仅有了餐桌、电视和沙发,孩子学习还有书桌和台灯。村民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健康,妇女出门也一定会穿上高跟鞋,打扮得美美的。” 自马金山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以来,全村涌现出的40位脱贫致富能手、民族团结典型都写了入党申请书,31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2019年确定发展对象6人。村民们说:“马书记为村里做的好事实事,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谢党,感谢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