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个子不高,嗓门却很大
她是七个餐厅中唯一一个女管理员
她和同事们每天服务上万人就餐
截至11月,今年已累计服务就餐人数46万余人
她所在的餐厅1至11月份降本增效50.12万元,排名第一

眼里菜头也是宝
12月8日,记者来到石化六餐厅时,杨翠红正在后堂帮厨,她一边切菜一边对旁边的员工说:“这个包菜的芯儿切下来千万不要扔了,处理一下做成咸菜或者小酱菜味道也是很好的,还有芹菜头、萝卜头都可以这样做,千万不要浪费。”问起杨翠红为什么这么仔细,她拿着计算器给记者算起了账——牛肉80元/公斤、辣子13元/公斤、芹菜10元/公斤……每顿饭要保证六七种菜品,荤素要搭配、营养要均衡,还要控制好成本……你说难不难,所以在我这里菜头也是宝。”
“吃饱吃好,但是坚决不能浪费。”这是杨翠红的口头禅。“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她通过强化食材管控和成本分析,在内部管理上做到指标更加精细化,从切配到餐厅烹饪加工、餐厨垃圾计量,全过程都监管到位,不留盲区。一周内餐厨垃圾人均42克,较前期人均70余克下降了25%。每日开展食材加工损耗控制考评,实现利用食材最大化,蔬菜类损耗从20%降到8%,肉类和根茎类分别控制到7.5%和15.5%。她所在的餐厅1至11月份降本增效50.12万元,排名第一。
作为一名食堂管理员,杨翠红不但熟知每天的菜价,还要了解每周的天气情况,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膳食。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她会安排煮绿豆汤、山楂汤给就餐员工防暑降温。冬天降温下大雪,她就给一线就餐员工准备热热的丸子汤、羊肉汤,让大家驱寒保暖。

手里的活儿忙不完
石化六餐厅承担着石化公司三大厂网络订餐和送餐工作,目前每天网络订餐、送餐人数超过7000人,餐厅就餐人数也突破3000人,每天要保证1万多人的就餐工作,压力巨大。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杨翠红都是第一个到餐厅。统一吃完早饭后,杨翠红都会和班员们一起卸菜。每天都有两三吨的蔬菜,卸完胳膊都抬不起来了,而这才是她一天工作的开始。
卸完菜,她接着就要安排白案主操做抓饭,将面剂子撑开醒上。就餐员工喜欢吃抓饭和拌面,杨翠红一般都会安排白案主操早晨8点多开始把拉面的面剂子搓出来,10点半第一锅抓饭要做好。每天光做抓饭就要用6袋大米,做拌面要用三四袋面粉,有时实在做不出来,只好限量供应。副操和服务员清洗准备炒的净菜,将前一天下午切好的葱姜蒜拿出来。杨翠红会不时到订餐调度室了解网络订餐人数,便于掌握炒菜的时间和数量。
等到红案主操开始炒菜后,她会安排主管盯在后堂,把住炒菜质量和出菜速度的关口。而后,她又会专心致志地把精力用在装餐上,因为她清楚,配餐的量、菜的搭配、粗细粮的配置、装餐的时间等都关系到倒班员工就餐的质量。
装餐之后开始装车,这可是体力活,7000多份餐盒分装在几十个保温箱里,再一个个抬到车上。“大家快点装,小心脚下,先让2号、3号线走。”8条送餐线路、8辆车,她要不停地协调、安排,只有快装快走,才能保证每个餐盒送到员工手上都是热乎乎的。
餐车出发后,餐厅开餐的时间也快到了。这时,她和大家把菜、主食一份一份地摆到打餐台上,并根据菜的消耗情况,及时安排主操操作,中间还要不时疏导就餐人员,介绍菜肴品种,有时还会协调就餐时出现的一些矛盾。等到送餐车回来、餐厅开完餐、收拾完卫生,能坐下吃饭时,已到了中午两点半左右。这时的她早已汗水打湿了衣服和头发,累得一点儿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脑子里面有本账
面对提质增效攻坚战,各餐厅都在想办法,杨翠红心里又打起了小算盘。记者看到,11月9日,杨翠红发给公共服务公司餐饮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的一个微信账单,上面写着:更换4层推车轮8处、更换面点间下水管1处、更换洗消间灯泡3处等等,一共罗列了10多条。杨翠红自豪地说:“更换、维修都是我们员工自己干的,除了耗材,我们没有花一分钱,这省下的就是赚到的。”
杨翠红总是笑呵呵的,她把餐厅的兄弟姐妹当成一家人。
她在班组常说:“谁家有困难,一定要给我说,我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也会和班组所有员工一起帮助。”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班组员工米力巴汉语水平不太好,每次碰到书写都很吃力。杨翠红就利用下班的时间教她一些语法和写作技巧。
在杨翠红的帮助下,米力巴的工作有了很大起色,2019年大修期间还被评为“大修靠谱青年”。
厨师张吉标平时饭菜做得好,特长也不少,喜欢修修补补,喜欢捣鼓设备和器材。杨翠红发现了他这个爱好,鼓励他多学习,还帮他找师傅学习,得到认可的张吉标不仅工作更加主动积极了,还主动承担起餐厅里换灯泡、换水管等修修补补的工作。
管理员魏娜平时喜欢写作、演讲,杨翠红也是一百个支持,鼓励她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比赛和活动,希望她能有更多展现才华的机会。
在杨翠红脑子里有本账:米力巴积极向上要多多鼓励,张吉标喜欢“动手”要多给他机会……餐厅里每个人的爱好特长、工作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在杨翠红的管理下,石化六餐厅的员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误过餐,更没有出现过投诉和食品质量事故、安全生产事故。人心换人心,几年相处下来,年轻的员工们都非常喜欢杨翠红,亲切地喊杨翠红“杨妈妈”。

她的心里有大爱
在我们的记忆中,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国外,最美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永远牵绊着我们对故乡美食的记忆。
今年年初疫情发生后,杨翠红和驻厂员工一样在岗位上坚守40多天。
今年是她儿子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过年回家,儿子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广州特产,肚子里装满了初入职场的喜悦与苦楚,本想和父母好好聊聊。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母子俩连个面都没见上。从回家到离家,母子只能每天通过手机视频见面。儿子不仅没能吃上一顿妈妈亲手做的饭,甚至都没能抱一抱妈妈。走的那天,他们电话告别,儿子说:“妈,上班别太累了,回家后记得尝尝我带的特产。还有,我明年回来,一定给我做碗油泼扯面,多点儿辣子。广州的饭,我吃不习惯……”听到这里,杨翠红满含眼泪,愧疚地说:“儿子,虽然这次回来妈没能见到你,也没能为你做一顿饭。但是妈妈每天在食堂,都忙着在为像你爸爸那样坚守一线岗位的叔叔阿姨们准备一日三餐呢。过会儿给你拍照看,好吗?”挂了电话,她转身抹去了在眼眶打转的泪水。她说:“我平日里常教育儿子工作中要多干点儿。如今,我坚守岗位,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去年大修,配餐中心投用。杨翠红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网络订餐配送任务。送餐线路从最初的3条增加到11条,杨翠红所在的餐厅承担了近80%的网络订餐任务。为了给抢修三大机组的铁军突击队加油打气,无论是半夜还是清晨,杨翠红总会面带笑容,把牛奶、糕点、油桃等送到鏖战现场。试想,在检修现场,疲累的员工能吃上这样的补给是多么幸福啊。
作为一名党员,杨翠红带领班组员工30余人,确保每天的供餐工作都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她把就餐职工当家人,在石化公司后勤岗位工作默默奉献了近三十年,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坚守在送餐一线岗位。
杨翠红的岗位不需要她上塔进罐,没有先进的数控系统,也产不出汽油、航煤、橡胶和塑料。但对她来说,每顿饭都是一批产品。
看到干净整洁的餐厅,闻到能够满足一线员工味蕾的饭菜的香气,听着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的交响,杨翠红常说:“每天再累再苦,我心里都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