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年的时光,只是时间轴上的短短距离,却是杜亮奋斗岁月里的青春旅程。这段旅程虽然有时荆棘坎坷,却也充满了机遇和荣耀。流逝的时光里,唯一不变的是沉稳有力的双手,以及陪伴他的那一朵朵璀璨的焊花。
放下钢枪拿焊枪
杜亮,炼建公司的一名焊接专家,是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DVS国际焊接指导老师、国家级焊接技能竞赛裁判员,是集团公司焊接技能专家,是集团公司“石油名匠”重点培养对象,是谷刚焊接专家工作室、“集团公司焊接技能专家工作室”的领衔人。
初见杜亮,他没有向记者描述22年来的辉煌成绩,而是回忆起了刚进公司时的青葱岁月。1994年,杜亮从部队转业来到独山子。他被安排在炼建公司焊工岗位,这个工种又累又脏,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服经常被汗水湿透,还要遭受焊花灼烫和烟尘熏烤。军队的锤炼让杜亮养成了不服输的韧劲,他没有退缩,拿起了焊枪。
1994年12月20日,对杜亮来说是特殊的一天,这是他第一次与电焊相识,也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焊枪、面罩。“那个时候年轻,心浮气躁,但是只要一握上焊枪,我整个人就会沉静下来,整个世界就只剩下墨镜前面的一方天地。有人会觉得那一方天地过于局限,但在我看来,那一方天地里承载的是我整个人生。”杜亮说。
在提高电焊水平这条路上,杜亮一走就是22年。他觉得,手里的焊枪更像是照亮自己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是迷茫人生中的方向指引,指引着他在灿烂的焊花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焊接人生。

焊花耀眼武艺高
启蒙老师孙存辉是杜亮焊接路上的第一面旗帜,也是他设定努力追赶的第一个目标。
第一次看见师傅施焊,四溅的火花是那么耀眼,焊缝是那么完美。那时,杜亮心里就燃起了学习焊接技术的热情。
学习焊接,杜亮比任何人都勤奋。电焊工是苦脏累工种,而且易学难精,用焊枪在金属上划几条线不难、擦点火花容易,要把焊痕焊得结实可靠、焊得横平竖直、焊得美观耐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尽快掌握焊接技术,杜亮早来晚走,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苦练基本功上。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腕儿累得酸疼,常被烟气呛得喘不过气来,手脚更是经常被烫出水泡。但他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对焊条的使用角度、焊接的电流强度、施焊的方法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反复练习。他经常追着师傅孙存辉请教。在师傅眼里杜亮是问题最多的徒弟。因为勤学好问,刻苦练习,杜亮学得很快,不仅快速掌握了平、立、横、仰四个位置的焊接方法,也成了炼建公司初学电焊取得焊接资格证最多的学员。
第一次参加抢修,是排除一台运行中的设备裂纹隐患。因为缺少现场经验,杜亮心里总感到不踏实,焊完的焊缝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即便是离开了现场,内心仍然牵挂着那些焊缝。因为一条焊缝焊接后还需要经过无损探伤检测和性能试验,全部合格后才算真正的完成。所以对于焊工来说,一条焊缝不仅要焊接得严丝合缝,更要经得起科学的检测。每当得知自己的焊接合格率接近100%时,杜亮内心的满足感无法用语言表达。
掌握的技术越多,杜亮愈发觉得焊接这活儿不简单,里面大有学问。要想提高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于是,他利用下班时间恶补焊接理论知识,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遇到难题及时请教师傅,潜心琢磨、研究每一个焊接细节,摸透各种金属的焊接工艺特点,进行焊接工艺参数比对,精准进行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工艺匹配。通过点滴积累,杜亮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他先后掌握了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多项操作技术,连续取得二十多个合格证书,并取得了欧洲焊接资格证书EN287和DVS国际焊接指导老师资格证书。
取得这些成绩后,杜亮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且越来越享受焊接所带来的乐趣。“当你的焊接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焊接工作便进入到了另一个境界。”渐渐地,他开始参与现场技术指导及焊接工艺的制定。“每次抢修前,我们都要去现场对炉管材质进行分析,通过科学光谱、镜像分析,制定合适的焊接方案。有时,我们也根据现场的经验来制定焊接方案。通过提前预判,有针对性地对炉管进行割断,再进行焊接,这比盲目地进行割断焊接省时省力多了。”杜亮说。
2012年,杜亮加入“谷刚焊接专家工作室”。谷刚是焊接专业的一面旗帜,从那时起,杜亮为自己定下了第二个目标,那就是像谷刚一样带领焊接团队,将焊接技能不断地传承下去。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从此杜亮开始潜心进行技术攻关。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多套组对及焊接工装,提高焊接质量及工作效率;所研发的多项成果在石化公司及集团公司获奖,申请国家专利数十项。“从那时起,每一次焊接技艺的突破都让我内心得到很大的满足,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和目标。”杜亮说。
弧光跃动见初心
在公司急难险重的抢修现场,经常能看到杜亮的身影。公司领导对他的评价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回想大大小小的各种抢修,让杜亮记忆犹新的是“一冷”“一热”两次抢修。
“一冷”是在2014年的冬天。接到炼油厂加氢联合车间8万方制氢转化炉炉管紧急抢修通知,杜亮和师傅孙存辉凌晨4点进入现场。当时,室外温度近零下30度,他们在搭建的一层篷布内作业。由于焊接空间比较狭小,他们必须蜷缩着身体,保持一个姿势焊接。两人配合作业,一人递焊丝一人焊接。不久两人四肢就开始发麻,等从篷布内出来感觉四肢都快要失去知觉了。为保证装置尽快恢复开工,师徒俩24小时轮流作业,吃住在现场,经过4天3夜的连续作业,最终,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了抢修任务。
“一热”是在2019年大修期间。高温是焊接工作无法避免的,正值7月份的高温天气,杜亮带领青年突击队参与裂解炉检修项目。裂解炉管焊接环境恶劣,通风不好,炉膛里的粉尘夹杂着岩棉,让人浑身刺痒,嗓子干痒。施焊周围空间非常狭小,焊口的左右都是障碍,严重制约了焊接操作。焊接氩弧必须一手拿焊枪一手拿焊丝,焊帽没法手持,他就用牙咬着焊帽,一天下来牙疼得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使劲。检修时间紧,工作过量大。作为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队长,他每天带领队员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次从裂解炉内出来衣服几乎能拧出水来。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连续奋战了20多天,以两次抽拍合格率100%的质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杜亮看来,焊接上手容易,但要精通并不简单。因为不断地在项目中历练,杜亮的焊接技艺不断提高。“很多人问我,是怎么练就的焊接技能,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坚持,不放弃。”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磨炼才能找到成功的法宝。
连续抢修对杜亮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一次抢修可能两三天不能回家、不能时常陪伴家人是常事。吃个团圆饭也许对大家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而对杜亮的家庭来说却是最难能可贵的事。“那次8万方制氢转化炉炉管的抢修,下班接到通知,我家也没回就赶去现场,一干起来就把和家人打电话的事都忘记了。后来听爱人说,她急得以为我失踪了,差点去公安局报警。”杜亮笑着说。
爱人在后方默默的付出和支持,让杜亮前行的路上没有了后顾之忧,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力量。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担当、奉献和创新的精神。2018年年底,谷刚退休后,杜亮接过谷刚的接力棒成为工作室的领衔人。他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倍增。如何将谷刚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为企业培育更多的焊接人才,发挥工作室攻坚克难解决生产难题作用,这是杜亮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谷刚师傅的感召下,杜亮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成为新一代公司劳模。他坚信,生命可以像弧光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杜亮说,他会坚守炽热的焊接初心,将劳模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带动更多的人爱岗敬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为公司的发展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