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风靡大街小巷,是家家户户的主要交通工具。 那时,一条小街就有好几个修理自行车的摊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已逐渐从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独山子的街头巷尾已经很难找到修自行车的摊位了。记忆中,穿着蓝色工装、拿着扳手,对着自行车敲敲打打的手艺人已渐渐模糊……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在第六社区27栋楼南边的一棵大树下,仍有一个修自行车的摊位。 摊位虽然不大,但是各类工具和配件一应俱全。摊位的主人张国军今年56岁,修自行车20多年了。 
一棵树下摆起摊 张国军的老家在河南,来独山子前一直务农。 2001年,弟弟让他来独山子和自己一起修自行车,当时他弟弟已经在独山子修了两年自行车,收入不错。 2002年4月,张国军一家四口扛着行李来到独山子,当时大儿子9岁,小儿子4岁。 到独山子后的两个月,张国军的弟弟教他修自行车。 从2002年6月起,张国军正式在第六社区27栋楼南边的一棵大树下摆摊修自行车。每天从早忙到晚,最多时一天能修20多辆,周围的商贩还找他修三轮车。 后来,张国军把家安在了第六社区。 张国军越来越忙,成了附近居民和学生公认的修车好手。 张国军说:“我爱好修理东西,没想到一直坚持到现在。” 修车买房很幸福 2002年,补胎收费一到两元,车链子上油、轮胎打气、紧螺丝等,张国军都不收钱。每年4月至8月是他最忙的时候,当然也最挣钱,每月净挣一两千元,在当时算是高收入了。 小凳子、打气筒等摆放在仅有四五平方米的摊位上。摊位虽小,那可是张国军的全部家当。凭借修车手艺,2008年他在第六社区买了房子。他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阜康一家化工厂上班,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一家四口过得很幸福。 当和记者聊到“现在生意如何”时,张国军脱口而出:“还好,几乎每天手头上都有活儿干。”言语中透露出老手艺人的自信。记者追问:“现在骑自行车的人很少,收入有没有受影响?”张国军说:“现在来修自行车的主要是学生。我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我除了修自行车,还修电动车,收入还算稳定,每个月能赚几千元。” 记者注意到摊位旁边挂着一块“便民服务点”的牌子,张国军介绍说:“我在这里干得比较好,2008年政府有关部门便设了这个便民服务点,也是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吧。”记者能感受到张国军对自己手艺被认可的那份欣喜。 热情周到受称赞 张国军为一些生活不便的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和学生都有优惠,收费较低。市民柳先生说:“张师傅特别热情,手艺也好,找他修自行车很放心。” 一个来给自行车打气的学生说:“我和好多同学都喜欢让张爷爷修自行车,他对我们非常好,收费也低,有时忘带钱,他会先把我们的车修好,修理费过几天给他都行。” 因为常年修自行车,张国军的手上留下了一道道沧桑的印记,粗糙的手掌上布满了老茧,但他仍然每天坚持修车。 他说:“我坚守这门老手艺,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更多还是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