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深七八丈·井内声如涛 ●李显坤 独山子有石油的信息逐渐传播开来后,引起了新疆地方政府的重视,1907年,新疆布政使派员采集独山子等地石油、石蜡赴俄国巴库化验,化验结果是:每百斤可提取净油六十余斤,足与美洲之产相抗衡。尽管清政府当时根本不具备开采石油资源的工业能力,但出于对石油能源的敏锐感觉,还是于1909年由新疆地方政府从俄国购进了挖油机(顿钻钻机)和提油机(釜式蒸馏装置)各一台,挖油机运至独山子,随之开始钻井。 1911年王树楠主编的《新疆图志·实业二》中,记录下了独山子第一口油井出油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壮观一幕:油井深七八丈,油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是新疆近代史上用机器打出的第一口油气井,由此成为新疆近代石油工业的开端。该井也成为中国最早的工业油井之一,仅比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07年6月开掘的延长油田“延一井”晚两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口油井。 后因财力不足,独山子一度停止石油采炼。1913年,恢复石油生产,招商开采。1937年在独山子背斜打了第一口探油井并出油,“自油井口喷出数尺之高,油势胜旺”,独山子油田获得大发展。 
上世纪70年代老炼厂一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