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在多,认字就行;才不在高,敢写就成;斯是陋文,难登堂厅……无名利之索求,无杂务之缠身;扯点陈年事,聊作故事听。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不亦乐乎。 ——沙至青 初来独山子 得到老师傅关爱 一九七一年秋天,我们来独山子报到,同行的还有两位同学,都是乌苏下乡知青。同批招收的人早已统一安排好,我们是因为回去办户口和粮食关系才晚到独山子几天。在炼油厂大门前的小楼内找到了负责接待的同志,他翻花名册查看,我们才得知我被分到了邮政局,另外两位同志一个被分到电信局,另一个被分到粮食局。 一位师傅推着绿色邮政自行车来接的我。那时的邮政局就在三区桥头河坝边一排平房中,老居民都知道那是原来的挂面房,邮、电分家后给邮政局作办公场所。当天晚上,在发行室一张分报纸的大桌子上,我度过了来独后的第一个夜晚。 初到独山子一切都很新鲜,第二天没事,我就决定先到街上去看看。这一带靠近红旗商店、石油工人俱乐部和商业局,当时属于独山子的中心地区,即便如此,也没有形成像样的街道,除红旗商店外再没有什么商业设施。俱乐部前的广场是简陋的土石地面,不远处就是那个给独山子人留下美好记忆的芳影照相馆和理发店。 从街上回来,发现局里给我腾出一间小屋,两位师傅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提来清水冲洗了地面。然后搬来一张床给我使用。我回来时,这些工作已接近尾声,这使我非常感动并很内疚,后悔自己出去闲逛让老同志给我打扫房间。此情此景多年后还在脑海中闪现。 此后,会计指导我办理了落户和粮食关系事宜,并安排我在商业局食堂搭伙就餐。上世纪70年代,粮食定量,但我所就餐的食堂办得很好,每星期都能吃上大米饭和肉菜,而且价格公道、质量上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