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十月,我家姐姐就和我商量:“今年咱们年夜饭还是在酒店吃吧?要不你太累了。”我大手一挥:“不累,到年根儿了,我每天准备点儿,咱家年夜饭就丰富了,保证比外面吃得香!”
其实在十几年前,我是坚决赞成将年夜饭搬到餐厅里的一员。别人家不晓得是啥样,我以前是一到年根儿就有干不完的活儿,炸油条、炸带鱼、包饺子、蒸馒头、腌肉、煮香肠,一度使我怀疑过年就是劳动节,睁开眼就有干不完的活儿,忙得跟陀螺一样。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小城独山子老百姓的年夜饭也可以在餐厅里享用了。这多好,不用提前准备一堆吃食;这多爽,不用餐后洗一大堆餐具。所以,那些年我们吃遍了独山子有名的酒楼。开始还很新鲜,吃了五六年后,慢慢开始不舒服了。不说饭点的人山人海,也不说用餐时饭菜的温度已经低了很多,并且各种催菜、等菜的漫长结果让人糟心,还要兼顾服务员的情绪,毕竟大过年的,谁都想回家过年和亲人团聚,而服务员这天却比平时还要忙碌,也不忍心再催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吃年夜饭也像流行趋势一样,几年一个轮回。从被动做年夜饭到去餐厅吃年夜饭再到中年又回归到在家里做年夜饭,不同的是,现在是真正喜欢在家“折腾”年夜饭了。喜欢上了这种老早就提前盘算、提前准备的过程。每天像老鼠搬家一样,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的,家人的口味一一兼顾。
外面买的卤货哪有我做得好?小小的火慢慢卤着,味道十足,有颜值有担当,尤其是我卤的鸡爪,入口糯香糯香的。生活好了,海鲜随便吃,并且也是最不费工时的,反倒是家乡菜比较麻烦一些,要早早把排骨和腊肉腌好。年迈的妈妈最爱吃家乡的腊肉排骨炖土鸡和海带,这是我家年夜饭必备的一道大菜。炖一大锅,基本可以吃到正月十五。
在鸡汤升腾的热气里,我们兄弟姐妹和老妈坐在一起,吃着家乡的腊肉,说着现在的好日子,回忆小时候的糗事,得意自己如何利用聪明才智少挨了顿打,控诉爹妈当时的暴政,哪怕父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
或者这就是年吧,这个特定的日子里,随口说的都是亲人过往的一切,感觉仍是旧时。
春节里一家人坐在一起,说着聊着,随时都有热腾腾的饭菜,电视里的春晚节目做配音,主角是团圆的一家人。过年了,贴个窗花,买束鲜花,锅台、灶台忙起来,只要是一家人在一起,无论在家里吃或是在餐厅吃,都是幸福的烟火日子。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有春运这一壮观的现象,只因为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被国人赋予了太多意义,哪怕离家再远,哪怕飞机票很贵,哪怕是骑摩托车千里单骑经历雪雨风霜,依旧阻挡不了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回家吃年夜饭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