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润清 提起我们家,1号起作用的人物还是我那相识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伴儿。之所以说她是“1号人物”,因为她不仅是贤妻良母,还是个女强人、女能人。她的故事我可以讲出一串串。“哎,谁不会夸自己的老婆!”你看看,已经有人在笑我啦。 她的车工水平比我高 我和老伴儿青年时代都是干车床的,同事们都说她的车工水平比我高。就拿她的磨刀技术来说吧,加工出的工件光洁度高,挑出来的丝扣质量好。经她手磨出的钻头在车床上打出孔来,孔径的正负偏差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细。 当时技术工人晋级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一天,十几个男男女女二级车工在一块儿考工,加工的零件是一根小蜗杆,最后谁都没想到,评委宣布成绩时,她的分数名列全车间榜首。 曾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刚过而立之年的我们俩,同在独山子一中校办工厂工作,在为炼油厂加工一大批难缠的铸件“防爆盒”时,她对我说:“干车工的人脑子应该像轴承一样灵活,我们一定要苦干加巧干。”为此,她出主意、想办法,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说实在的,干车工这行,没有扎扎实实的十年八年的苦学苦练是干不出啥名堂的。老伴儿她干车工这个活儿,从18岁姑娘家一直干到两鬓染霜,从未变动过工作岗位。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让她更加敬业爱岗,技术水平也步步攀升。 但她也因为这么多年的站立、弯腰和低头操作,患上了胃下垂和颈椎病,一年又一年,她都咬紧牙关扛过来了……直到47岁时,领导才决定让她从车工岗位上退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