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山东省蓬莱区刘沟镇大郑家村,有户人家的门梁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军属光荣”四个醒目的大字。
这家的主人叫郑运赏,他先后把五个儿子中身体最棒的三个儿子送到部队,二儿子郑子林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功臣;三儿子郑子实随部队转战南北,后跟随建设兵团来到新疆;四儿子郑子懿是革命烈士。
郑运赏:地道农民 胸怀祖国
郑运赏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却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他除了干好自家的农活儿,还主动帮助村里有困难的家庭。冬闲时节,劳作了春耕秋收的农民,都要趁这个季节好好休息一番,可他却舍不得停歇,赶紧推上小木轱辘车冒着寒风去山里捡石头,常常误了午饭,家里砌院墙的石头都是他这样捡回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郑运赏不顾家里人口多、房间少,主动把东屋那间敞亮的房间让给八路军一个班的战士住,孩子们因此也受到了八路军优良作风的熏陶。
那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村里的狗叫得厉害,锣声响了,“敌人来扫荡了!”听到喊声,大家都躲了起来。此时,被敌人追赶的村民兵队长郑存义突然闯到了他们家,说时迟那时快,郑运赏和二儿子迅速把民兵队长藏在玉米秆垛里。敌人来搜查,他冷静沉稳地和敌人周旋,救下了郑存义。

郑子林:南征北战 流血流汗
郑运赏的二儿子郑子林,是五个弟兄中身体最棒、水性最好的。他生于1928年3月8日,17岁那年参加担架队,跟随队伍支援前线。1947年,郑子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郑子林在中国铁道工程兵第七师三十二团一连服役,任班长。同年11月,他奔赴朝鲜战场,作为一名优秀的铁道兵,建功沙场。在朝鲜,他们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美军始终把破坏志愿军铁路补给线作为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轰炸与反轰炸、破坏与抢修,长期反复。每次新建、抢修铁路,都有敌机在头顶盘旋,随时都会有炸弹落下来。供给跟不上,战士们就吃不饱肚子、穿不暖身子,他们还常常急行军,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家常便饭,身上的伤 、手脚的泡根本不值一提。
1951年夏,朝鲜遭遇洪水。敌机的轰炸加上洪水的侵袭,给铁路造成了严重破坏。郑子林带领全班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冒着密集的空投炸弹抢修铁路、桥梁,保障了“钢铁运输线”的畅通,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1953年8月1日,郑子林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政治部授予二等功臣勋章。
1956年8月,郑子林带病复员回乡。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增添负担,他请求部队领导在复员证上不出现“带病回乡生产”字样。回乡后,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而是把热血继续洒在了家乡建设上,续写着新的人生篇章。他先后担任过村菜园队队长、村林业队队长、村民兵连连长等职务,一直是村党支部成员。
1967年初秋的一天,村里唯一一眼吃水井塌了,郑子林带领村民下井抢修。抢修过程中,一块大石头掉了下来,为了不伤着其他村民,他就双手用力托举着,石头太重,致使他的右手中指骨折筋断。本来是工伤,可他却没要集体一分钱,医疗费用硬是自己负担下来。
1968年寒冬,郑子林在赶集的路上经过水库边时,听到有人喊“救命”,他循着微弱的声音望去,只见冰窟窿里有一只小手向外挥着。他奔跑过去,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使出浑身力气救出了那个孩子。那孩子是本村村民孙成邦家的小儿子,当他咬牙坚持把小孩背回家时,自己已冻得瑟瑟发抖,一连病了好几天。
1978年4月的一天, 郑子林在给菜园送粪的劳动中,从七阶高的台阶上摔下,致使左小臂骨折。那时候,村里的菜园用的是土粪肥,都是用人力小推车去各家各户推的。有一家门口的台阶又高又陡,别人都不愿去,郑子林分配任务时,就把这个活儿留给了自己。受伤后,他没向村里提过任何要求,出院养伤期间,左臂吊着绷带,仍去菜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后来,郑子林终因体力严重透支病倒了。家里孩子多,经济相当困难,根本没有钱治病,很多人都劝他找政府,享受一下功臣该享受的待遇,他拒绝了。就这样,郑子林怀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于1990年10月不舍地、默默地去了……那年他62岁。
他在战争中,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由战士、副班长成长为班长,先后赢得了“最佳机枪手”“铁道兵硬汉”等称号,荣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三次,被授予荣誉勋章一枚,获得过毛衣、衬衣、纪念册等物质奖励。
郑子实:转战新疆 爱做好事
郑子实于1956年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2月随济南军区4000多名官兵转业到新疆石油管理局,被分配到钻井处1440钻井队,为寻找石油转战两年多,可谓“头戴银盔走天涯,白云深处把井打”。后来,郑子实又被安排到独山子炼油厂仪表车间工作。在学习了三个多月的仪表知识后,他被分配到双炉车间和电厂维护仪表,顶岗不足三个月,一声令下又将他和另外两位同志跨行业调到了独山子邮电局。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郑子实接到命令后打起背包就出发。这一去,邮电局便成了他一生的工作岗位。他先后担任过报务员、报务班长、电力室班长等职务,于1996年光荣退休。
郑子实于1961年调入独山子邮电局,在邮电局工作的35年里,除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外,从1963年起兼任工会文体委员一直到退休。1970年邮电分家,那时郑子实除了担任报务班长外,又兼任电信局会计,三样工作一肩挑。1976年纵横制自动电话开通,他又兼任电话维修员长达两年多。
退休后,郑子实被十区居委会“相中”,一副楼栋长的担子放在他肩上,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及时发布居委会的通知通告和温馨提示等,辅助社区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多次被评为优秀楼栋长。
郑子实认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16号的扈女士老伴去世,因为她腿不好,郑子实和老伴儿一起为扈女士买菜及生活用品近百次。8号张先生一家外出旅游两次达9个多月,郑子实就帮他们浇花看房。
郑子实先后向慈善协会捐款5000多元,还向独山子展览(博物)馆捐赠旧邮电服、电码本及“四角号码”字典等物品220多件,还为善承老年大学、十区居委会、十四区居委会及多彩阳光社工服务站等书写对联1300多副。为了最后还能回报社会,郑子实和老伴儿于2015年在克拉玛依市红十字会办理了百年后的遗体捐赠。他说:“我二哥南征北战、抗美援朝,四弟在部队为国防施工献出了年轻生命。父亲先后送三个儿子参军,在老家被称为‘革命家庭’,军、烈属光荣牌一直挂到父母去世。我哥我弟做得那么好,我如果做不好,百年之后怎么去见父母与兄弟?!”
郑子懿:革命烈士 甘于奉献
郑子懿出生于1938年,1959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投身于国防建设,1965年3月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军营,年仅27岁,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出一曲壮美的赞歌。
入伍后,在五年的国防建设施工中,不管身体状况如何,不管天气怎样恶劣,郑子懿从未缺过勤。最重要的是点滴时间都不放过,苦练射击,1960年他带的班在射击比赛中取得了满堂红的优异成绩,他个人获得了“特等射手”的光荣称号,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日常生活中,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关心别人胜过自己,对战友胜似亲兄弟。1961年,刚入伍的新战士赵强广对岛屿生活不适应,情绪低落,经常愁眉苦脸,郑子懿看到这种情形马上找到他谈心。两人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战友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成为了各项工作的骨干。当他了解到副班长刘成玉家中生活较困难时,就主动给他家寄去了10元钱,以解燃眉之急,并写信向他的家人介绍刘成玉在部队的工作情况,让家里放心。他先后给有困难的战友家里寄钱30多元,在当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那时他每月的津贴只有两元钱!他平日勤俭节约,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他的衣服、鞋子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工程兵的工作非常艰苦,工作环境也相当恶劣。用风钻钻孔时,如果注水打浆会延长工期,可不注水,工地现场简直就是尘土飞扬。他明明知道干打孔不用水,粉尘就会肆意地冲进鼻孔吸进肺里,造成想象不到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可为了按时完成上级的任务,哪里还顾得了这么多,不管任何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长期高负荷地工作,积劳成疾,让他患上了矽肺病,经常感到呼吸困难,痰多。渐渐地,病痛折磨得他整夜不能入睡,但第二天他照样坚持去工地。到后来,他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实在支持不住了,在上级领导和战友们的再三催促下才去医院进行治疗。
住院治疗期间,重病中的他常常帮助医务人员做病友的思想工作,打饭倒水,收拾病房的卫生,受到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最美义务护理员”。
终因病得太重,1965年3月,郑子懿的人生定格在了那家医院,走完了他短暂却壮丽的人生。短短一生,他先后荣立过三等功三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四次、“技术能手”两次,他带的班被评为“四好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