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星
又盼来一个星期六。一大早,左邻右舍在微信上相约,结伴去时代广场赶集。
大约10点,我们到达时代广场集市的大门口。车还没有停稳,我就想开门,被我的小沙枣拉住左手,对我说:“外婆,要注意安全哟。”等车停稳当,我向沙枣点赞:“不愧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时刻注意安全,外婆向你学习。”然后和同行的伙伴商量好,各自逛,回程时再联系。
集市很闹热,摊位一排排的。名小吃摊位大多在第一排,台面干干净净,摊主操作时戴着手套,并提醒顾客“请不要直接手拿品尝”。
走近一个摊位,看见母子俩正配合着干活儿。妈妈在做蛋卷,貌似小学生的儿子戴着一副让人生怜的大眼镜、有节奏地吆喝着叫卖着。看着这对母子,我脑海里闪现出我小时候在四川省射洪县金华镇赶集的场景……
涪江两岸十里八村的山里人,男人挑着两头挂有竹篾筐的担子、女人背着竹篾编的背篓,带着自家的农产品,哼着川剧兴致勃勃地赶场。如果自家的农产品卖了好价钱,馆子里一定有他们的身影,用随身携带的几两米换一碗米饭或一碗臊子面,有滋有味地吃,好幸福好满足。
我家在城乡接合部,赶场当天,那些远房的亲戚就到我家来歇脚,喝水换衣服。挑着担子、背着背篓走了那么远的路,汗水早就浸湿了衣服。等到集市散场,农产品已换成了钱,有的亲戚又返回我家,拉上我去小吃店,吃一碗“包治百病”的赖汤圆。到年底,亲戚们杀年猪,自己留一半、赶场时卖一半,他们卖了钱来我家,叫上我去乡下住两天,吃他们的甜烧白和咸烧白(今天名曰“扣肉”),那个香味儿一直留在味觉深处。时至今日,我隔上几天都要蒸一碗扣肉“打牙祭”,回味一下儿时的味道……
一边回忆一边逛,不知不觉逛到一个凉皮摊位,摊位前排着长队,问排队的一位市民,他说这家的凉皮味很合大众口味。
逛完所有摊位,我的两只手都沉甸甸的,买了太多的东西,快提不动啦!估计这些东西够我们一家人吃上好几天的。看时间已经是中午12点了,不知不觉间逛两个小时了,回吧。和同来赶集的邻居聚到一起,他们都带着笑容满载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