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独山子西沟山崖惊现“猴脸图”

时间:2023-06-12 11:26:24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李显坤

  在快出西沟的一面山崖上

  细心的人们发现了猴脸

  在同事的指点下看过去

  还不止一个

  足足有六七个

  左首最深处的猴脸

  最为相像

  若仔细分辨

  有一抹白鼻梁的

  应该更像狒狒的脸

  ●李显坤

  在独山子的时日也不短了,西河坝早有耳闻,而对西沟,经同事提及,才知有如此景色奇特之处。好在并不远,路也易行,同事便热心地带我前往。

  西沟在泥火山之西,确切地说,就是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泥火山西边的一条沟,离泥火山主山的直线距离一公里有余。进入西沟前,想起为了看泥火山周边地势,曾沿公路多次路过。两年前,多次登上泥火山顶,应该也是远眺过的。

  人常说,风景在远方,可远近又是相对的。进入沟口,不觉想起了“若即若离”这个词,看着远处雪山映衬下的沟中风光,宜觉这词有着一种意境,蕴含着说不出的美。似乎相隔一段距离,才是风景。忽而觉得近在眼前,忽而又觉得遥不可及。心始终在朦胧里浮浮沉沉,充满好奇和探究。美却早已藏在这份朦胧里了。我想,距离产生美,大抵如此。

  这样想着,便觉曾经的远方风景就在眼前了。初春时节,城区里的杏花始开,沟内,宁静美丽,真乃上天遗落在红尘的一片净土。

  有一条简易公路直通沟里。转入沟口不远处,见一残颓的土坯房,外有离落的木栅栏,想是早年间牧民的冬窝子。但近前来看,却又不似,房下有用红砖砌就的南北向穿房基而过的并排两个拱形水道,想必是早先与石油开采有关的专用建筑,后被牧民改造成了冬窝子。前方的一个平台上,有一口油井。

  沟的深处,可见牛群。有二十余头,悠闲地啃食着地面泛青的各类小草。

  今日有轻风,薄云。回首望去,沟口可见炼油厂的高塔。如登更高处,便可看到独山子区的全貌,只见远天、远山和林立的楼房连成一片,唯其远,能给人一个回想的空间,也能给人一种开阔豪放之感。继续向里走,沟内山重重,草稀稀,草已开始泛绿,唯少小溪流水淙淙。参差错落的山丘,由黄绵土、黑垆土和红黏土交错覆盖着。不见树木,若刻意种上几排整齐的白杨,也会很煞风景。有高大一些的梭梭,零星散布。还有生命力顽强的红柳、芦苇、白刺、骆驼刺、骆驼蓬、锦鸡儿、野西瓜、合头草、驼绒藜、盐地碱蓬草等。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有顽强才足以生长。有小草开了黄花,我没有走近,应是在新疆当地被俗称为“老鸹蒜”的野生郁金香,远远地似在宣示着这一点。这种花,从一粒种子到盛开的花朵,至少需要4至5年的时间,是蛰伏数年才绽放一次的生命之花。

  沟中间,地面平整,北部山崖下,能够看出一个湖的影子,当然,现在是枯水期,如果算作湖,这湖是季节性的。但夏季有水时,能倒映白云的影子,承载小鸟的欢鸣,水边定然摇曳着草的曼姿。

  朱自清观梅雨潭时满眼皆绿,而在这里,环视四周,奇特的地貌构筑了奇特的景致,山体颜色则各异。正前方最高的一座峰状如金字塔。

  这样的山体,是因古老的沉积岩在新构造运动挤压褶皱时,经亿万年的风火雷电及水等外力“雕塑”而成,故而形成了山势陡峭、山体嶙峋、造型神异的奇特风貌。放眼以观,犹如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似乎是经过燃烧的土地。五颜六色,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岁月的重彩,煞是漂亮。在阳光下,红若朱砂,黄似玄沙,紫如佩玉,青类蓝靛,还伴有葱绿、褐红等斑斓色彩。

  同事指着山体说道,变换不同角度,这多像一幅幅山水画啊!

  我也深有同感。阳光明媚时,这些古老山体呈黄、黑、灰、绿、红等色,造化成了立体、抽象犹如水分色彩般山水画卷,恰似一幅国画大师挥毫泼墨的生动巨型立体山水画,颇为壮观。驻足远观或近赏,其大气、宏伟、豪迈的明朗主题都格外吸引人。

  而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其妙处就在于,雨后,则似巨幅油画。因为这时,色彩更为浓重,少了晕染感。

  陡然想起描写丹霞地貌的诗句,似为古人之作,一时忘记了出处,“色渥如丹峣云伸,灿若明霞吐芳芬”,不甚精妙,却也把握了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

  当然,对风景的领略,更多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独特角度。

  行走其中,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物化超然的遐想,使人感悟出亿万年间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境界。这种独特的历史沧桑感,使我顿生一个念头,我应该在一个宁静的下午,独自来这里枯坐,一个人在这里天马行空地遐想,牛羊可以在远处静静地相伴,鸟儿也可以发出空灵的鸣叫。

  这里足可作为理想的风光景点拍摄处,移目即景,转换任何一个角度,都会令摄影人发出赞叹之声。

  数年前,在快出沟的一面山崖上,细心的人们发现了猴脸。在同事的指点下看过去,还不止一个,足有一排,细数之下,有六七个。左首最深处的,最为相像。若仔细分辨,有那一抹白鼻梁,应该更像狒狒的脸。同事颇为惋惜地说,几年前更形象,他翻出了手机上的存照给我看,果然。这种地貌受风和水的影响变化很大,景致的细微处,自然发生变化。我则在惋惜之余又联想,有变化才更具魅力。

  将离去,心有不舍,远处的阳光托起了云层,辉映高天,生出烟岚繁杂的层次感,蕴藏着包罗万象的神秘变幻。

  这里的景色,注定四季不同。

  曾经养在深闺无人识,而今已引起外界的注意。著名油画家全山石1979年首次来过独山子区采风,印象深刻,时隔43年的2022年7月20日,他带领学生一行去过独山子大峡谷后,又来到了西沟采风。他从专业的角度现场教学,向自己的学生讲解,独山子大峡谷虽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地貌相似,却又别具一格,颇具中国味道,用莫奈的画法,很适合勾勒这里高耸瑰丽的绝壁和色彩绚丽的断层。他希望学生们能够领悟不同时段不同光影条件下,独山子大峡谷和西沟独特的风光,创作出具有新疆味道的画作。

  这种味道,何尝又不是中国的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