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想起母亲,泪水止不住地流

时间:2023-10-23 10:53:25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汪敏

  ●文、图 / 汪敏  我已退休多年,在独山子这个美丽的小城安享晚年。儿女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又都孝敬父母,我享受着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不时会想起我的母亲,那个从旧社会走来的女人,她那曲折又顽强的一生。

  1  母亲出生在一个比较殷实的大户人家,本该衣食无忧嫁个好人家,可是她两岁时,她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很快就续了新房。继母不待见她,在她十五岁时就把她嫁了。没有娘家做靠山,婆家对她也不好,再加上连生两个闺女,婆婆很不满,月子里还安排她干农活,结果得了月子病,不能再生。后来,两个闺女相继夭折,母亲在婆家的日子更难过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母亲和婆家人一起逃荒,来到安徽省太和县沙颍河岸边的小镇时,婆家人将母亲卖给了我的父亲,二十吊铜钱,这就是母亲那时的身价。当时,不甘的母亲趁人不备,跳进了门前的沙颍河里,想一死了之,被救出。后来也就认命了,安心跟我的父亲过了。父亲比母亲大十几岁。

  父亲买母亲的二十吊铜钱是向大户人家借的。嫁给父亲后,母亲却要付出劳动,把买她的钱挣回来,还给债主。为了挣钱,母亲到沙颍河去拉纤。当时,从上游有许多船经过太和县到蚌埠市,逆水行舟,全靠人力向前拉。拉纤又苦又累,母亲硬是干了两三年,才把这笔钱还完。其中的艰辛与心酸,她难以言表。

  母亲不能再生育,就抱养了一个男孩,谁知男孩还没长大就回到了生身父母身边。父母伤心了好长时间。多年后,母亲四十多岁时,才又抱养了一个女孩,这就是当时还不满一岁的我。不错,我的父亲母亲是我的养父养母,但他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生身父母家境贫寒,又连生几个女儿,幼时的我生了满头疮,大人说,以后长不了头发,姑娘秃了嫁不出去,养她有啥用,于是把我送人了。母亲不嫌弃我满头疮,找个偏方,每天用生姜水给我抹头皮,连着抹了三个月,治好了我的满头疮,以后,我的头发特别好,乌黑浓密,至今发质都特别好。

 

  2  抱养我没多久,家乡解放了,家里分到了土地。1950年启动的淮河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的首项大型水利工程。父亲年纪大了,家里没有男劳力,于是母亲去做河工。她像男人一样奔走在治淮一线,不叫苦不叫累,令人刮目相看。因为这,能干的母亲还当上了妇女主任,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

  当时家里穷,母亲哪怕自己不吃,也要把省下来的粮食送到我口中。母亲虽然不识字,可她明白没有文化是一件可怕的事,我还不到六岁,父母就把我送进学校。母亲经常用一些质朴却实用的道理来教育我,要我争口气,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以后好出人头地。为了能够让我交上学费,母亲就在家里养些家畜家禽。特别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我上中学,要交学费、生活费,这个学期的学费刚交上,母亲又在为下个学期每个月的生活费操劳,再累再忙,她从不叫苦。我在县中学上学时,父母怕我想家,每周都来学校看我,县中学离家十八公里,母亲每周都不辞劳苦,带上几块熟地瓜送到学校,生怕我吃不饱。那时,普通百姓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两条腿,后来,我每每想起母亲怀揣熟地瓜奔波在路上的情形,便忍不住流出眼泪。

  在艰难的岁月里,母亲从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沮丧,她用毅力,用双手,把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一一化解,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强和自立。她对世界、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始终充满爱意,且“爱得深沉”。

  我上高中时,父母亲岁数都已大了,干农活已是力不从心,家里生活更加贫困,常常食不果腹。有一天,我在上学路边看见有号召知识青年到边疆支援边疆建设的宣传文件,就动心了。与其在家三口人饿着,不如去支援边疆建设,发工资还可以为父母分担衣食之忧。于是我悄悄报了名。

  离别那天的场景,我永生难忘。母亲那几天感冒,父亲陪我坐车到蚌埠火车站。上车前,望着母亲,虽有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母亲也眼含热泪,挽着我的手不愿松。我哽咽了,扭过头去,我怕无法控制的泪水增添母亲别离的伤感。车开动了,透过车窗,在模糊的视线中,我看见离我越来越远的母亲,一直站在那里向我张望……

 

  3

  一晃儿多年过去, 我从工作到结婚,又生儿育女。由于当时工作忙,和丈夫几番商议后,就让母亲来新疆为我们带小孩。母亲来了后,除了看孩子,还帮忙做饭、洗衣、擦地。当上了一天班的我们回家时, 总能吃上母亲做的可口的家乡饭菜,这时我感觉幸福满满。

  由于远离故土,挂念家里的父亲,母亲日渐憔悴。可是她又心疼我忙工作还要照顾家和孩子,于是提出带孩子回老家。考虑到父亲年纪也大了,我担心母亲忙不过来,可拗不过母亲的坚持,只好把她和女儿送回老家。父母把女儿当成掌上明珠,好吃的好喝的都紧着孩子,一直到孩子上学我才把她接回新疆。小女儿出生,八个月就送到母亲身边,母亲像当年照顾我一样照顾她这个小外孙女。后来父亲去世,我想把母亲接到新疆养老,母亲终究是难离故土,于是,小女儿就一直留在她身边,是母亲的伴儿,也是母亲的开心果,伴母亲走过生命的最后几年。

  1980年6月的一天,我接到老家发来的电报:“母亡速归。”强忍悲痛,匆匆赶回家乡,母亲已经入土。邻居告诉我,母亲直到去世那天早晨,锅里还有一个白面馍和一个黑面馍,白面馍是给我小女儿吃的,黑面馍是留给自己吃的。看着母亲的遗像,我失声痛哭,母亲一辈子都为别人而活,尤其是为了我,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想着把最好的留给我,留给我的孩子,可是,我为母亲做了什么!

 

  4  转眼母亲已离世四十多年了,我也步入老年,赶上了如今这个好时代,生活幸福,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我常常想起母亲,在我的记忆深处,和母亲相处的日子,都那么历历在目,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在灶间给我盛饭的场景、搂着她的外孙女哼唱儿歌的音容……没有母亲,我哪有如今的这一切?

  母亲走过坎坷的人生,历经尘世的风雨,担负最多的痛苦,背负最多的压力,咽下最多的泪水,忍受最多的委屈,仍以爱、以温情、以信心、以勇气、以期待、以守望对待人生,对待我们,就像一首诗所写:“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能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我又能回报母亲什么呢?只希望上天能眷顾我的一片赤诚,让我这些如烟的文字,飘进母亲眼中,带给她几分的惊喜,也将我的祝福与思念化作丝丝暖风,时时相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