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应广
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滴滴汗,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一粟一粒,成之不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年初回老家,看望了老父老母,见到了久别的朋友。坐在老屋的院里,听母亲与邻里谈论家常。突然,母亲对一岁半的小侄女说:“你从哪儿翻出你三叔的小水桶?还不赶紧放回去,小心等会儿挨棒子……”我赶忙接过小侄女手中的小水桶,还不忘调侃一句:“小丫头也想学学怎么挑水喝,是不?”
走进老屋的后院,在一间黑漆漆的小屋里,在手机的光亮下,儿时的那些物件映入眼帘,那两对大铝桶旁边依旧堆放着四对小铝桶。儿时的记忆缓缓涌上脑海:南方的雨季长,可老天爷吝啬之时,也有连日滴雨不下。这时,母亲会焦虑地说:“田里的稻子又旱了……”母亲实在等不及天下雨,便叫我们几个孩子挑着铝桶到最近的河沟里取水,浇灌农田。日子久了,家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小铝桶成了传家宝一样的存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中有粮,就能将饭碗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160个小时发芽、700个小时秧苗挺拔、2800个小时满田尽是“黄金甲”,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丰收的背后藏着耕种者在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里的耐心等待和风调雨顺的祝愿。
开学第一课:珍惜粮食
后来,在故乡的街头偶遇青春时期的班主任,他说:“每每看见穿着军装接受军训的新生,就总会想以前……”
那是刚开学不久的一个傍晚,军训即将结束。四十多岁的食堂阿姨拎着泔水桶赶来了。她从泔水桶里拿出几个白花花的大馒头,用手指着扔掉的半桶多的馒头泪眼婆娑地说:“这都是白花花的大馒头啊,怎么能说扔就扔?这都是粮食啊,一点儿一点儿种出来的粮食啊……”那一刻,全校顿时鸦雀无声。
教官走到泔水桶前,从泔水桶里拿出一个沾满了泔水的馒头塞进嘴里。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那一刻不管是扔馒头的还是没扔馒头的,我们纷纷低下了头,个别多愁善感的同学还小声哭了。
教官打了个样儿,我们也要跟着学。当泔水桶中的馒头一个一个分发到我们手里,只一口,那滋味就一生难忘。后来,有同学这样调侃:“这就是这辈子最难忘的‘开学第一课’了。”
那一晚的军训结束后,班主任把我们聚在一块,说:“在这个吃饱穿暖的时代,你们依旧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深知,没有一个馒头不是用汗水换来的,勤俭节约方为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