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年说龙
●汪敏
龙年将至,突然感觉自己有许多关于龙的话要说。
体长有角,有鳞有爪,上天入水,兴云布雨。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兽。
在数千年的演变中,龙的形态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成为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无穷创造力和无限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与龙相关的元素数不胜数。古诗词中,与龙相关的描述比比皆是。屈原《天问》有“焉有虬龙,负熊以游?”之句,辛弃疾《青玉案》有“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李煜《望江南》有“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今人的诗词中,有关龙的也不少:“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与民俗有关的活动,有端午节划龙舟、春节舞龙灯等;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也很多,用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画龙点睛、鱼跃龙门……
还有带“龙”的地名。我的故乡安徽省阜阳市,就有不少地名与“龙”相关,并传下了各种美丽的传说。
比如阜阳市的颍州区,就有“九龙镇”,九龙镇还有“龙王堂村”,龙王堂村里还有个“龙王庙”。那么,这个村子为啥被称为“龙王堂”呢?一来村子靠近老泉河,河的主管神就是“龙王”,二来是来自龙王堂的传说。这一带原来不叫龙王堂,叫大同村。许多年前,天下大旱,从天上掉下来一只气息奄奄的真龙。村民们就拿着锅碗瓢勺从沟、塘里取水泼在龙身上。龙恢复了力气,再次飞上天空。临走前,它回头望向村民,表示谢意。后来,这个地方取名为“龙望塘”,并最终演变为现在的龙王堂(龙王村)。
而现今的“九龙镇”,取名也与此有关。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人对龙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我的故乡,还有不少地名与龙有关,比如阜阳市颍州区还有一个村子叫“龙王店”,阜阳市阜南县还有一个“会龙镇”,都留下了颇具神话色彩、引人入胜的传说。
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有腾飞的本领、威武的外表和向上的精神。在古代,帝王爱说自己是“真龙天子”,是龙的子孙。其实,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回想自己大半生,自己的经历,以及国家的经历,无不与个人、民族一脉相承“龙”的精神有关。
20世纪60年代,还不满18岁的我,响应号召,报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最终在独山子扎下了根。
那时的独山子,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居住的房屋都是土块砌成,冬天天寒地冻,要自己打柴烧炉子取暖;因为没什么绿化,夏天刮风的时候风沙很大,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泞。
即便是如此恶劣的地质条件,我们这些人,和一代代独山子各族人民,依然凭借着双手挖土筛石,改良土壤,铺设管线,充分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跟天斗、跟地斗,叫响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口号。在“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要难”的条件下,用经过简易处理的污水在生产生活区种上了一棵棵小榆树,修建了一条条防风林带,创造了可以生存下去的生活环境。
现在的独山子,一天天地发展、前进,走向现代化;今天的独山子,环境优美,高楼耸立,商铺琳琅,居民普遍有私家车,人们生活安逸。
而近年来回到故乡阜阳,发现阜阳的城市框架也在不断拉大,现代化气息也很浓郁,人们安居乐业,这也是故乡的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晶。
新时代,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比如奋发向上、开拓创新、自信自立等。国之重器“鲲龙”上天入海,“蛟龙”号乘风破浪,“雪龙2”号南极科考作业忙……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正在助力中国这条巨龙腾飞。
我虽然已经退休,但作为龙的传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倍感振奋。我愿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传承龙的精神,让自己的后代为中华巨龙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