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灯笼
先考考大家。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个歇后语出自哪里?
答案是:陕西关中地区。
过元宵节,陕西关中地区有小孩子打灯笼的习俗,这个灯笼是舅舅送的。
过年走完亲戚后,小孩子们就盼着舅舅送灯笼了,一般在初十左右。
小时候,舅舅送我的灯笼比较简单,就是用红纸糊的,一般送三四个,外加一把蜡烛,大概十几根。
舅舅想送好看一点儿的灯笼也不行,因为只有那种卖,每家小孩收到的都一样。
拿到灯笼,就开始盼天黑了。
天刚麻麻黑,我就急得上蹿下跳了,让爸妈赶快点亮。爸妈说天还没黑透急啥,让我出门看看其他小朋友打灯笼出门没,如果有就给我点。我出门跑一圈儿,还真没有,恨不得把月亮拽到半空里。
终于可以提着灯笼出门了,站在门口,那心里别提多美了。很快就有大人过来看灯了,几个大人围着我,一边看着灯笼,一边赞叹着:“咦!这个灯笼好亮!”邻居几个小孩也提着灯笼出门了,还有被大人抱着的小小孩,每人提一个。大家聚到一起,围成一圈,灯笼红红的亮光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把氛围感拉得满满的。
灯笼里的蜡烛燃尽,小孩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了,大人便在门框上挂一个点亮的灯笼。放眼望去,家家门口挂着的红色灯笼轻轻摇摆,与头顶的明月相互映衬,静谧唯美的画面至今令人难忘。
后来,灯笼的花样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赏灯就更有情趣了。
等长到十二岁,舅舅就不送灯了,称为完灯。
我敢说,每个十二岁的孩子,心里都是不舍的。
不过也有补偿,那就是元宵节那天的社火。
看社火
老家的社火可是太热闹了。
十五那天,通往县城的公路上全都是人,每个人都穿着新衣,满脸笑容。
社火表演前面的节目是盛装游行。
首先是汽车拉的锣鼓队,那声音震耳欲聋,直传到十里开外,路边观看社火的我们早被震得灵魂出窍、头晕目眩。敲锣的扭动着上身,锣槌如雨点般落在锣面上,恨不得把锣敲烂。打鼓的挥动粗壮的胳膊,两条手臂青筋暴起,鼓槌一次次狠狠地砸向鼓面,直想把鼓砸破,鼓面随着鼓槌的落下出现一个个小坑,随后又复原。我爸说,经过这次表演,演员们每人不吃三碗面是缓不过来的。
锣鼓队后,舞龙的精神小伙儿在不大宽的公路上来回奔跑,辗转腾挪,扬起阵阵黄土,手里的长龙腾云驾雾,很壮观。
秧歌队之后,风格完全变了。以秦腔戏曲故事为原型,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被固定在高矮不一的桩子上,非常安静地从人们身边经过。这时回过神的我们可以仔细地欣赏他们的服饰妆容了,华丽的服饰、上扬的眼角、头顶的花翎,眼睛都不够用了。
现在老家的社火越来越热闹了,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天宫站和宇航员都出来了,打心里高兴。如果能实地观看一次,那可真是太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