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节约,真得先从吃饭说起,从食堂就餐说起。 从记事起,不论是舆论宣传、学校教育,还是家庭里的言传身教,都在教育我不能浪费粮食。记得小时候吃馍馍,我要是掉个渣渣在衣服上,奶奶会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儿,叫我不要动,然后拿右手食指沾点水,小心翼翼将馍馍渣一一沾起,再送进嘴里。一边吃一边还要唠叨几句。因为害怕奶奶唠叨,我吃馍馍就变得很小心了。 记得刚上班时,有时看到垃圾桶里同事们扔了很多吃不完的抓饭、米饭、馒头,心里很不舒服。每次在送饭车前打饭,我仅仅挑两种喜欢吃的菜,然后嘱咐掌勺的师傅少打点儿,这样我就能把饭菜吃得很干净,每一顿饭都如此。有时怕浪费,我甚至自己带饭。很多年来,我一直用这样的方式,默默地表达我对上班就餐浪费粮食行为的不满。 去食堂吃自助餐,有时候看到个别年轻同事盛满牛肉等硬菜时,把盘子堆得满满的,我还羡慕他们年轻能吃。可后来临走的时候,发现大块肉常被倒进垃圾桶里,主食、菜、酸奶也都有浪费的现象,我就在心里悄悄抱怨:食堂的师傅们还是不够敬业,为什么不管管呢?哪怕是在就餐的时候吆喝两声“师傅们,吃好喝好,不准浪费哦”也好呀。 其实不要说食堂,不要说别人,在家里过日子,我“无奈”地浪费食材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比如买回家的甜点、面条、水果,甚至肉,因为“眼大肚子小”,或者心理诉求膨胀,常常买多了。有一次到菜摊买青豆,见青豆个个饱满翠绿,就多挑了些。一起挑拣的有一位年轻妈妈,她只挑拣了一小捧,我还开玩笑笑她。她说,她买菜都是只买一顿的,这样新鲜。后来清理冰箱的时候,我眼都不眨一下,就扔掉了一堆堆烂的蔬菜,还有放了很长时间的各种肉。 渐渐地,我开始深刻反思。那位年轻妈妈多么明智,那才叫过日子的能手。我的购买心理和行为,与勤俭节约相去甚远。我和那些在食堂就餐扔掉牛肉的年轻同事,在浪费的严重程度上,其实没多大差别。 浪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有时候翻衣柜,有些衣服没穿几次,或者根本没穿过,就因为种种原因束之高阁,最终的归宿就是被捐掉,其实这些也是很大的浪费。 我一直在想,“女人永远缺衣服”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又是怎样一种价值取向呢?当然,女人理智消费,好好爱自己,是永恒的主题,是时代的进步。 工作中,一直提倡节能降耗,挖潜增效。有时候,为了节能,给操作带来很多制约因素,搞得内操外操都很累,当然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这些成效,源于运行部节能制度的落实、奖金绩效的考评以及宣传鼓励。反观平时就餐中、生活中,就缺乏这些节约意识的倡导,缺乏对浪费行为的管束。 钱是自己挣的,生活是自己过的,不浪费一针一线也是自己的事儿。我想,减少贪念,自觉自律,增强节约意识,在生活点点滴滴中渗透节约意识,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