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阿姨,我想你 ●邓星 第一次交往 贾阿姨与我是忘年交,她长我两旬。和阿姨第一次见面是在1982年10月。那时我刚入职独山子石油学校,举目无亲。 贾阿姨的丈夫毕业于南开大学,是独山子石油工业的开拓者,会四门外语。阿姨的大女儿学的是炼油专业,毕业后入职炼油厂常减压车间,正当恋爱的黄金时期。我爱人带我进炼油厂的常减压车间,巧遇阿姨的大女儿和她的同事上塔取样。我们都是年轻人,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我观察到,阿姨的大女儿和她的同事互动得有些特别,再去阿姨家串门时,向阿姨预约了来年春天的喜糖。 那个年代的男大学生,在独山子很容易被选来“当女婿”。比如,我和先生已经领结婚证了,可不知道的人仍然给我先生牵线搭桥。 不同的生活方式 几十年过去,我退休了。业务上我自觉挺有那么几下子,比如在当年晋升高级职称的外语考试中,只有两个人及格,我是其中之一,很多被选去北京专修外语的人都没有超过我。来我家串门的同事,看见我们家一人一书的场景,逢人就说我们不会生活。他们说得对,我们没有多少奢望,粗茶淡饭足矣。 贾阿姨就不同了,她在独山子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她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打扰,没有预约敲她家门,无论你怎么敲也敲不开。有不少认识的人问我“对阿姨不开门的看法”,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阿姨不开门,这无可厚非。深居简出,做好自己,正确。 贾阿姨牌技精湛 退休站,是我们退休职工的家。 贾阿姨随丈夫回学校定居,就近在学校的退休站找乐——打牌。 阿姨是我们喜欢的牌友。别看她比我们这一桌玩牌的退休大妈还大20多岁,可她打牌技术精湛,出牌速度快,计算双扣分数准,令人佩服。和她同年龄的也有想玩牌的,可她们出牌太慢了。于是她们揶揄阿姨:“好你个老太太老牛吃嫩草。”我们听见了帮阿姨顶牛:“阿姨出牌快,能帮助我们提升牌技。” 我们把退休站当成了家,下午一开门就去扑克牌室打双扣。闭门清场的铃声响起,如果我们正在兴头上,就向管理员保证:“你先出去把大门带上,过一会儿我们出去时锁门。”阿姨和我们打牌也很开心,而我们更喜欢阿姨的睿智幽默。 牌友日常 独山子这座休闲之都渐渐享誉全国,独库公路更是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吃”在独山子兴起,原有餐饮业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独库小镇应运而生。 享受生活,从美食开始。我们几个牌友商量AA制,去独山子那些特色饭店尝鲜。 贾阿姨喜欢家乡的沪剧。在吃饭过程中,她有时会来上一段沪剧,“阿拉音”带我们神游大上海。 阿姨喜欢和年轻人交往,居委会的小刘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去给她拜年,她的压岁钱和巧克力也从未缺位,这让小学生时时念叨:“啥时再去看看巧克力奶奶。” 居委会对8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重点服务。年轻的退伍军人小王,去她家帮忙解决日常生活事情,比如维护水管、疏通下水道等。问题解决后,她马上打电话给子女:“写个表扬小王的信,他办实事……” 阿姨患哮喘好多年,说话走路呼吸的声音像“拉风箱”。我们在吃饭活动中尽量跟随她的节奏。大多数情况下,是我约好出租车到家里接她,进出门上下台阶都细心搀扶。 阿姨对我说:“在学校住,就深交了你们几位牌友。我有事情找你最多,还总是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你,谢谢啦。” 贾阿姨86岁时,在冬天摔了一跤,头破了,流血挺多。看她年龄大,医生想确诊脑子受到影响没有,问了她几个问题,她支支吾吾。医生:“你存折在哪?”阿姨:“儿子那儿。”“密码?”“保密。”医生笑了,对她儿子说:“你母亲睿智幽默,是招人喜欢的老太太。头皮外伤,回家养几天就好啦,不能沾水。” 贾阿姨在独山子石化公司工作时结交的知心同事,离阿姨家比较远,走动少。她在我们小区的社交活动靠我们打理。她一想散心就打电话给我:“老板,明天上午我想去超市买一杯清酒喝喝。你叫车接我、陪我吧。” 阿姨的老伴失聪多年,阿姨是“助听”。前年5月起,阿姨已经很少下楼了。可她为了老伴爱吃的蛋糕、油板栗等小吃,还坚持自己去市场选购。那次上街成了我陪她外出的最后一次,也是最花时间和最为小心的一次。 到了市场门口我先下车,从店家那里借把椅子搬到街边,然后开车门扶阿姨下车,慢慢扶着她走到椅子跟前,再扶她坐下歇歇。等阿姨的呼吸平稳了,再往蛋糕店走,进店先找椅子坐下,再去和店家交流,请店家为阿姨制作。 这次陪阿姨的过程中,几位店家把我记住了,时隔一年后再去店里,他们问我:“阿姨的身体还好吗?”我才忆起陪阿姨购物的情景。 后记: 2022年的一天,居委会小刘突然在微信上告知我们:贾阿姨于10月14日离开我们,享年89岁。两个月后,2023元旦刚过,她老伴也走了。 很快,甲辰的清明节来啦,就请她听一首《假如爱有天意》吧: 当天边那颗星出现 你可知我又开始想念 …… 多少恍惚的时候 仿佛看见你在人海川流 隐约中你已浮现 一转眼又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