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小说家的青春记忆

时间:2024-04-22 10:20:43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张良英

  小说家的青春记忆

  ●张良英

  最近读了一部梁晓声的“爱的系列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作者以行云流水、如歌慢板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正如书的封底写的那样“念念追忆,至深真情;成长的告白,言语的心灵之路。”让人心生感动,老朽读后憋不住有话想说,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的父亲母亲》共分五辑,《第一辑 普通人》《第二辑 兄长》《第三辑 野草根祭》《第四辑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和《第五辑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我不知道怎样来定位这部作品,是小说还是散文?或者是纪实文学?姑且算作青春回忆录吧。每一辑都是几篇独立成章的记叙精品,说的尽是寻常人家生活中的事儿,却可在细微深处见真情。

  关于回忆,作者说:“有一种情愫叫作‘感激’。”“我之所以频频回忆,实在是因为我内心里渐渐充满了感激。这是人间的温情从前播在一个少年心田里的种子,我由少年而青年而中年,那些种子就悄然地如春草般在我心田上生长……”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点静静地流淌,岁月的痕迹在一笔一画间细细描绘。而美好的回忆常常带给人许多温馨和感动。

  一位草根作家在他的《关于回忆》里这样说:“回忆就像剥洋葱,每剥掉一层都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说得多好啊!

  《我的父亲母亲》一书中蕴含哲理的叙述,就像剥皮牙子,一层一层地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娓娓道出生活中的琐碎事,形象、生动又贴切。而且作者的叙述与抽丝剥茧异曲同工,却少了那份缠绵,多了刺鼻醒脑的辛辣,看到动情处,就连读者也会眼圈发红,甚至热泪盈眶泪湿衣襟。

  当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回忆,岁月的河流太长,大部分的人与事都会被无情地冲走,但是,与青春有关的一切,总会沉淀到河底,成为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双亲的逝、友人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全是作者经历或熟悉的人和事,他在最平常、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舒展自己深沉的生命体验。信手拈来俱天成,真实而不做作,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内心。自然而然,读者心生感动,而且把作者当作师长般肃然起敬。

  《第一辑 普通人》

  这一辑写的是作者的父亲去世一个月之后,作者身为人子的回忆。

  作者的父亲是第一代建筑工人。七十四岁那年来到北影厂作者家中,住了两年时间,曾在五六部电影或电视剧中当群众演员。

  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作者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

  作者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

  黑暗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

  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连台词都没有一句。把该导演操心的事都操到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吧,还一口一个我们导演,把他和导演联系得那样紧密。

  文中的父亲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一砖一瓦几十年如一日,养成了认认真真的习惯和对未来大厦高度负责的责任感。

  《第二辑 兄长》

  对于年长作者六岁的兄长,梁晓声的心情是复杂的。十分优秀的哥哥,论成绩本可以考上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却因家庭困难,不得不改考唐山铁道学院。不能全指望当建筑工人的父亲一个人用微薄的工资来养活一大家子人呀!在当时,谁家出一名大学生是具有童话色彩的事情,那一家子人甚至全村人都会以此为荣。

  天有不测风云。作者的哥哥在二十岁那年得了精神病,被学校送回家来。原本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家,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日子更难熬了,全家人陷入极度愁苦之中,似乎人人都变得神经衰弱了。

  由此亲情演变成悲伤、痛苦继而怨恨,但作者一想起自己三四岁时得大病的一个夜晚,外面下着瓢泼大雨,高烧时他特别想吃蛋糕,是他哥哥,冒雨辗转几处才给他买到他要吃的那种。他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流血了。于是,内心的恨意也就会逐渐地软化了,像北方人家从前的冻干粮上锅一蒸,就暄腾了。

  在母亲临终前的那天晚上,她拉着作者的手,说放心不下她的精神病儿子。“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永远在精神病院里……’”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作者便把哥哥从精神病医院接了出来,请人帮忙照看。并许诺等哥哥退休了,一定和哥哥一起生活。

  “七八年时间过去了,哥哥越发地老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甚至有几分惶恐、恓惶。其实,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的滋味在心头。”作者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亲情,带有温度的字眼儿,温暖世间所有的角落以及心灵。我们带着亲情上路,带着亲情出发,一生一世不会感到寒冷和孤独,因为亲情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里。

  《第三辑 野草根祭》

  一位从国外进修回来的朋友,对作者的一篇小说感兴趣,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取名《野草根》。说国外目前将底层民众叫“草根族”,说梁晓声的小说反映的就是底层的民生,所以叫《野草根》。

  作者在父母去世后,把患精神病的大哥从哈尔滨接到北京,还请来邻居家的二小照顾哥哥。二小这个“草根”二十多岁,小学文化,无栖身之所无工作。自从照顾作者的哥哥后,二小除了吃喝不愁外,还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无奈一年多后,二小肺结核复发,作者只能尽最大能力给予帮助,让二小的哥哥大小将二小接回哈尔滨治病。在作者的资助下,二小病情好转,就近找了份烧锅炉的工作。作者时刻牵挂二小的心这才稍稍放下。

  突然惊闻二小因失足,从高处摔下身亡。死前,嘴里还念叨着:“北京,大哥,二哥……”读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酸楚。

  作者感叹道:“……那是如我这样的一个写小说的二哥,既陪伴不起,也实际上安慰不了的……而我,由于来自于他们,便从根上连着他们的根,斩不断理还乱。优越于他们,却也只有徒自地优越于他们,并一再地辜负于他们。”

  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生活怎样改变,心灵固有的善良是不会变的。这,就叫悲悯情怀。

  什么是悲悯情怀?它是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大情怀,心系苍生,关心他人,懂得付出,知道感恩。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心怀悲悯情怀真是很难很难。

  《第四辑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

  河南农民阿伟,在北京一条很脏很乱的小街上,有三平方米的地方用来收废品,一年下来竟有两万多元的收入。

  不长时间,阿伟把老婆孩子也接到北京,庆幸上苍对他一家人的眷顾。后来,阿伟拥有一部传呼机,方便接收信息并上门收废品,两口子开始憧憬,攒钱回河南老家盖新房。

  不料好景不长,业务量每况愈下。“金融海啸”竟“啸”到了他这一行,虽然不曾见“海”,其“啸”却来势汹汹。废品的回收价格都降了一半,这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每天、每月、每年也减少了一半……

  一个下雨天,有人呼他上门收废品,阿伟冒雨落汤鸡般上到十五楼,说:“去年收购价大瓶两角,小瓶一角。今年金融海啸,现今大瓶一角,小瓶五分。”

  一个衣着光鲜的男人满脸鄙夷之色对他吼:啸你个头啊!你个收破烂儿的,也敢打着金融海啸的幌子呀?你配吗?……老子宁肯扔了也不卖了!

  阿伟沮丧地下楼,当然不只是这单生意没做成那么简单,他心里充满愤懑与无奈,不料脚下一滑,从台阶上跌了下去,瘸了一条腿。

  《第五辑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女儿芸是一个茶乡的骄傲,她不但是茶乡唯一考上大学的姑娘,而且已经读完本科、研究生,读到博士了。这次回茶乡是写博士论文来的,茶乡安静,不受任何人打扰,一日三餐老父亲做得妥妥的,芸的感觉好极了。

  当女儿的手轻轻推开了窗扇,啊——一阵馥郁的气息随之而至。顿时,她几乎醉了。

  那是茶乡早晨的气息。

  城市和乡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乡村是有气息的,正如婴儿是浑身散发出奶味的。

  父亲总是悄无声地回来做好饭,又悄无声地上山采茶,生怕打扰女儿写论文。吃饭时倒是经常说:“茶叶又涨价了,新茶生出得那么快,可是生出的一笔笔钱啊,不采回家来可惜。”芸没太在意,只当人老话多,很普通的现象。夜里听见父亲咳嗽不止,芸说陪父亲到镇上医院看病,被父亲以“老毛病了”一语带过,她便继续伏案写作。晚上,父亲从楼上搬到了楼下,芸也就没再听到父亲的咳嗽声了。

  女儿的论文终于写完了。芸伸了个懒腰,一副大功告成的喜悦模样。她对自己的论文质量很满意,也很自信。

  女儿说:“我怎么觉得我没瘦,反而胖了呢?”

  怎么会瘦呢?

  饭桌上几乎顿顿也没断过鱼汤或鸡汤,老茶农对女儿的爱,全都煨在汤里了。

  完成论文的第二天,芸想她的校园和她所追求的事业了,起程回北京了,同车厢的一位邻村远房叔叔告诉她:“你父亲咳嗽,是得了肺癌,活一天赚一天的人了啊!”

  还不等叔叔把话讲完,芸悔恨自己不孝,伏案号啕大哭起来,泪流满面,全不顾及博士形象。

  车厢里的哭声,伴随着窗外隆隆的车轮声,仿佛在说:“回来!回来!”

  亲情是世界上最温暖的阳光,无论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父亲的目光总在你的身后。父爱如山,总是默默无闻的,虽然不善于表达,却时常从某些细微的地方表现出来。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总之,读梁晓声《我的父亲母亲》,感受着作者从字里行间透出的亲情,着实感动。

  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是在提升自我。所以我喜欢读书,读好书。读书使我明白了越来越多的事情。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