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槟榔谷印象

时间:2019-03-25 18:23:35  来源:独山子在线  作者:风荷

    

    槟榔谷里,槟榔园的面积在全国居首。“槟榔”两字是海南岛黎族人的文化字符。只有走入槟榔谷,才能真正走入黎家文化,只有走入这一片神秘的雨林地,才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

    仅仅看了关于槟榔谷的介绍,老公心就痒了。恰逢周末,便立刻提议去槟榔谷一游。老妈积极响应,老爸兴致勃勃,而我虽一向爱宅,只是由于近年来被动地饮下了不少诸如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之类的心灵鸡汤,看老妈老爸欢喜,想想反正是游山游水,尚不需舍命,那就不妨陪他们走一遭吧!

    高树公路

    槟榔谷位于海南岛的脊梁——五指山山脉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峻峭,中间是一条满是槟榔连绵数公里的谷地,故称槟榔谷。

    三亚市距槟榔谷不到三十公里,也许是海岛共有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就会唤起某些尘封的记忆。父母兴致勃勃地聊起当年一家人去台湾旅行时发生的趣事来。我坐在前座,一边听着,一边心里暗暗地庆幸,亲人间共有的经历真的是家族的一笔财富。

    一路谈笑,不知不觉就到了五指山脚下,车辆开始沿平缓的盘山路上行。想起以往行驶在独库公路攀上天山山脉去百里画廊时,遥看远山,有积雪浮云端,回首处,曲曲折折的路,如水银带盘旋缠住了山腰,看着有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荒凉与壮阔。而此刻,同样也是盘山路,但两侧尽是密密的椰林、棕榈以及槟榔树,将整条山脉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小车穿行其间,仿佛是在碧波中潜水一般,连一丝涟漪都泛不起来。而我不论遥看,还是回首,眼前都只有碧绿苍翠的一座座山脉沉沉稳稳如镇纸般立在那里。

    到达景区,在停车场泊好车。呵呵,以往极少用到的“泊车”一词,此刻自然而然地冒出,实在是因为这车一路在绿波中破浪前行,感觉用“泊”字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接下来,换乘景区的区间车。“大家坐好啦,我们就要上高速公路啦!”司机风趣地说。高速公路?有些搞笑啦,电瓶车而已,能驶出多快的速度呢?“大家往两边看,这就是我们的高‘树’公路。”他挥手指指两边高高的槟榔、椰树。大家哑然失笑。

    我亦莞尔,初登海岛,就听说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燃油附加费替代高速公路费的地方,似乎这一点也常常是被人们诟病的地方。因为对当地的居民来说,在环岛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限,恐怕更多的时间会在普通的城市道路上行驶,但却统统地要奉上高速过路费。不过,今天这位风趣的司机师傅瞬间让我释然,甚而还觉得合理起来。试想,走遍全国,又有哪些地方能如海南这般,几乎所有的道路边都有着高高的椰树、棕榈树呢?那可不就得参照高速公路的标准收取一下“高树公路”费了吗?

   

    黎族织女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故事和历史,最佳的途径自然是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电瓶车在高树公路上没有行驶多长时间,便到了第一站——非遗。如果说槟榔谷是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那么,传统文化廊便是翻开槟榔谷这部书时的扉页。

    放眼望去,绿树掩映之中,木制尖顶吊脚楼和路边的茅草屋透出了浓浓的黎族民族文化特色,道路两侧的栏杆虽也是钢筋水泥制成,但都设计成别致的树藤状,真是应景,而且还有种说不出的和谐美。

    长廊两侧对称着直立着一根根立柱,上面悬挂着大幅反映黎族人民生活的照片,有妇女晾晒陶坯,有男子身着树皮衣、拉弓狩猎、钻木取火等等。行走其间,黎族文化的发展史便一一呈现,不知不觉间便已穿越了黎族三千年的历史。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骆越人迁入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在漫长的岁月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纺染织绣技艺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纤维编织衣裳。西汉时,精美的“广幅布”被征作为“岁贡”珍品。到了宋代,黎族的棉织坊业已十分发达,工艺精良,品种繁多,五色斑斓的花纹图案,在中原地区久负盛名。到了元代,黎族的棉纺织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甚至对江浙一带的棉纺织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百多年前,松江府(今上海)黄道婆在崖州向当地人民学习黎锦的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等纺织技术,并结合实践进行改革创新。元朝元贞年间,她返回上海松江,将纺织工具和技术传授给家乡百姓,从而推动了当地棉纺业的迅速发展。

    在南京明城墙之下,与秦淮河毗邻的江南丝绸博物馆,我曾经见过的那么华贵的缂丝龙袍,那么富丽的云锦,想不到竟脱胎于此?曾经是历史试卷上的一道考题,曾经是中国棉纺织史上的一个传奇,如今赫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展厅外看到黄道婆的塑像,面部慈祥沉毅,正在织机前沉吟着,仿佛仍在思虑着如何搭配出更加精美的图案。

    走到文化长廊馆一隅,大幅的画作下有几位阿婆,正坐在薄薄的席上专心地手工织锦。不知是因为耳畔仍有导游讲解的余音,眼前仍有织锦的触动,抑或思绪仍在千年前的黎人中流连,恍惚中竟觉她们就是从那画中走下来的一般。

    画中人是画外人数千年的前身,画外人是画中人千年后的轮回。阿婆们有条不紊地一拉、一挑、一压,那水波状的几何纹或是图腾图案的织布便会向前再进一步,织进去的除了棉线,或许,还有她们的青春吧?而那与织布一同前进的,或许,还有她们额上的皱纹吧?

   

    船屋

    边走边看,在了解任何一个民族历史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震撼。因为不论是哪个民族,你都能从其发展史上感受得到人类与自然恶劣环境的抗争,以及在磨难中学到的种种应对,你的心里会油然地生出一种敬意与自豪,人类唯因有祖先如斯方得以种族绵延。

    槟榔谷内有一个黎族的村落,名叫甘什黎村,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民俗,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船型屋,这是黎族人民古老的民居,据说它承载着四千年的历史。想当年,黎族祖先便是乘坐着独木舟一路飘泊,渡海来到了这原始而美丽的小岛,充满智慧的他们选择了靠近河流的山岗与谷地作为自己的栖息之所。

    没有衣物,就地取材,以树皮为原料,修整、拍打、浸泡脱胶加工制成树皮衣御寒。没有食物,以石斧、石锛、石铲等工具,进行原始锄耕农业和狩猎、捕鱼活动,自给自足。没有房屋,便将现成的独木船倒扣过来充当屋顶,再辅以竹木、茅草,搭建起充满特色的船型屋。船屋造型简洁、古朴,船篷屋顶有着自然柔和的优美曲线,即有利于抵抗台风,也有防潮、防雨以及隔热之用。

    船屋外,竹林掩映,流水淙淙;船屋内,看起来是一个贯通的空间,实则还根据功能分成了三个区,即厨房会客区、休息区以及储物区。屋内没有现代化的电器设备,没有豪华的装修,一盏灯、一张桌、一张椅、一张床,一切的一切,古朴而自然,岁月无痕。

    也许对他们来说,船是屋的前世,屋是船的今生。一天的劳作之后,卧眠于简朴的木床之上,昔日的船温柔地俯视着黎人的睡颜,供黎人栖息的屋,亦重新化作山谷中的一叶舟,于梦境中去凭吊那些曾经在海上漂泊的岁月。

    

    绣面纹身

    “纹脸、纹身是黎族至今保存最古老的文化遗迹,被誉为‘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它不仅展现了黎族的文化发展史,也表现了黎族同胞对美的追求。”

    因为是自由行,在随人流走过第一站的文化长廊之后,面对两三个叉路,我们有些茫然。正东张西望间,身边有几人经过,那领头的颈间挂一简易的麦克风,必是领队或导游无疑,这真的是瞌睡遇上了枕头,正好可以蹭着听听解说。于是跟着这支队伍,来到了甘什黎村的黎族文化馆。

    听导游介绍,海南岛的黎族部落,女子长到十三四岁就要开始纹面了。纹面师先用一种野蓖麻和山海棠中提取的特殊颜料,在女孩脸上画出要纹的图案(可能是黎族图腾),然后,再用当地特有的红藤刺,在画出来的图案上,像绣花似的一针针往里扎。这种红藤刺异常锋利,用不着多大的劲儿,就能扎破人的皮肤。很快,这颜料就会透过伤口渗到肉里。

    “那得多疼呀?”身边一个女孩忍不住惊叹道。

    在黎族文化馆里,我见到了纹面的工具,很简单的造型,稀疏排列着一行行尖利的刺,我立刻联想到了刑具,不寒而栗。不知它们曾经在多少女子的脸上、身上留下过足迹,也不知那些女子需要积攒多少勇气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承受这份痛苦?

    资料里说,不同的面纹图案,是区别各个氏族或家族部落的标志;黎族女子只有在纹面之后,才有资格婚配。将古老氏族的符号以及图腾刻在肌肤之上,标志着黎族人民对生命的企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以及对美的追求。迄今为止,黎族是中国唯一以人类的皮肤作为载体记录氏族符号的民族,且正在渐渐消失,也被人类学家称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我不是人类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体味不到那么多深远的意义;我也不懂美学,在那些深深印入女子脸上、身上的墨色线条中,没有看出丝毫的美感; 我不是图片中仰躺在地、等待洗礼的女子,可是我却体味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还有荆棘不断地刺破肌肤时的痛楚。

   

    举头三尺有神明

    虽说是蹭的导游,但是只要认真听的话,也还是蛮有收获的。

    “在我们黎族人大门的屋脊上有很多图腾的图案,就是所谓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黎族人是不敢做违背良心的事的。如果你有一个黎族的朋友,那你完全可以放心地与他交往,他绝对不会骗你坑你的。”导游认真地解释,他说得那么笃定,仿佛每一个黎族人都是经他鉴定过的一般。我想他这么说的时候,也一定很为自己族别一栏上“黎族”两个字感到自豪吧。

    原始社会的人相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与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标志,他们相信图腾有一种超自然力,保护他们的同时能从中获得某种力量和技能。黎族在宗教信仰上属于自然崇拜,有着非常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山有山神、树有树神。五大方言区哈、杞、闰、赛和美孚也崇拜着不同的图腾,因此在设计为龟形屋的黎族图腾艺术馆内,我们可以看到五指山女神、大力神、太阳神、树神等等很多不同的图腾形象。

    最有意思的是听到导游讲述的关于大力神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天地相距很近,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把整个大地烤得一片炽热,人类深受其苦,难以为生。这时,有一个叫大力神的人,在一夜之间,把天拱上高空,再用大弓箭射下六个太阳、六个月亮,接着造山开河、创造世间万物。大力神完成这一系列伟业之后,便与世长辞了。这分明是另一个版本的后羿射日嘛,听来真是觉得又熟悉又有趣。大约在远古时期,先民们遇到的劫难总归是有些类似的,故而救世英雄的所作所为也就相差无几了。

    这些神明想必不仅仅有好生之德,亦兼有惩恶之责,故而,人们对神明便总是保有一份敬畏之心。所谓“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便是这个道理。真是喜欢这句话。看起来似乎与黎人门框屋檐上的图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回想起小导游解说时认真笃信的神情,以及言之凿凿的口气,简直像极了蒋勋老师传播对美的感动时,那种类似于布道的仪式。

    心有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河流有了两岸的约束,才能奔向大海,人类有了道德的约束,才能拥有自由。倘若人人都能对自然、对生命、对规则存一份敬畏之心,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会更加美好?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