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自然与工业的和鸣 ●杜晓蕾 朋友推荐我读沈苇的《新疆诗章》。沈苇的文字质朴且厚重,大概是因为他不仅在这片土地经历过风沙漫天、烈日炙烤,同时更深刻感受过西域的风情、生命的坚韧,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写塔克拉玛干的沙粒,“每一颗都是未完成的舍利”;写龟兹壁画里飞天的飘带,“缠住了二十四个时区的月光”。 读到“绿洲是沙漠的补丁”时,我不禁想起2024年夏天在和田策勒县,我见过真正的“补丁绿洲”。同学蔡炼在策勒县工作,他带我去看当地村民家的核桃林,树根周围埋着手指粗的滴灌管,像给每棵树插了根输液针。这个曾把屈原的《离骚》背得滚瓜烂熟的湖南小伙儿弯腰抓起一把沙子说:“这里以前全是戈壁滩,水比羊油金贵,现在滴灌管连接着远处的昆仑山融水,硬是在黄沙里‘缝’出三百亩绿。”此刻回想,我明白了沈苇那句“绿洲不是风景,是动词” 的深意——在新疆,活着的绿洲永远在和大漠“掰手腕”。 我的一本书里还夹着2024年我在伊犁河谷采的苹果花标本,而这会儿,独山子的果树枝头正悄悄孕育着花苞。 独山子石化公司的厂区内,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进入4月,气温回升,巡检路上呱呱鸡悠闲踱步,野兔欢快蹦跳;系统管廊下,矮牵牛、彩叶草的嫩芽破土而出;道路两侧,圆冠榆、长枝榆的枝头吐出新绿…… 多年来,独山子石化公司坚持炼化生产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大力开展厂区绿化建设工作,同步实施厂区绿化美化和装置环保治理。 这就如同沈苇诗中对自然与生命的歌颂,独山子石化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也谱写了一曲自然生态的赞歌,让我们看到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用心呵护自然,创造出如诗如画的美好家园。 绿洲从来不只是文人笔下的浪漫意象。它是沙漠公路上每公里四万元成本的滴灌梭梭,是村民用坎土曼刨出来的菜畦,也是炼塔旁循环利用的工业水。当我听见冷却塔的轰鸣声与风声混在一起时,忽然觉得这些声音以及核桃林里沙沙作响的树叶声,都是新疆大地上最真实的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