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现在你还看书、看电视吗?
吃过晚饭,弟弟就去卧室了。我们一大家子人坐在客厅里聊天。叫弟弟出来看电视,他拿着手机慢腾腾地走出来,笑着说:“现在谁还看电视?”
当时我就愣住了,好像距离小时候在村子里串门看电视的日子顶多也就40年,曾经那样渴望的电视就已经沦落到末日黄昏了?
记得我上初一时,夏叔叔家买了村里第一台电视,黑白的。电视搬进村里当天,整个村子沸腾了。那晚,电视是放在院墙上播放的,几乎全村的人都来观看。大家自动坐成电影院座位的模式:前排席地而坐,中间的坐小板凳,后面的站着,再后边的伸脖子踮脚,最后排的站在板凳上看。更有甚者,爬到邻居的屋顶上,我不知道距离那么远,是否能看见。
后来,村委会买了一台电视,晚上就放在外面播放,大家都提前去占位子。夏日忍着蚊子的叮咬,也要看电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在寒冷的冬天,村委会的电视没办法放在外面播放,有电视的几户人家,晚上都挤满人群。
村里有电视的人家不多,我们的小学班主任每天放学都要叮嘱我们:晚上好好学习,不许看电视。等到了晚上,我内心做了无数次挣扎,最后还是没能抵挡住电视的诱惑,悄悄地溜到同学的家里看一会儿电视。
第二天,老师让昨晚偷看电视的人站起来,结果整个班全军覆没。老师让大家每人写一份检查——那是我人生第一份检查,检讨自己没好好学习、偷看电视的错误。
初一时,我家也买了电视,摆在茶几上。很多人到我家看电视。小小的家里也挤满了人,有围坐在火炉边的,有坐在板凳上的,也有直接倚着门框的……乡亲们直看到电视屏幕显示:谢谢观赏,再见!才陆续散去——院门才能关上。
第二天,发现家里的土火炉塌陷了,是被看电视的人挤塌的。
后来有了彩电,在村子里总会看到因为电视信号不好上屋顶摆弄天线的人。只要听说谁家的彩电有电视节目,我们就成群结队地跑去看。那时,村里但凡有彩色电视的人家,都人满为患,热闹非常,饿了还能吃到人家平底锅里烤得焦黄的玉米饼。
1996年我结婚时,买电视花了一万多元,电视柜也是标配。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人们的收入都翻了几番,而一千多元就能买到画面清晰、屏幕较大、观感舒适的电视。而且不用买电视柜,电视是可以被挂到墙上的,既方便又节省空间。
至于电视节目,小时候只有央视几套,后来有了地方台 ,每月缴纳10元就可以观看很多个电视台。
与网络联通后的电视,缴费后能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有时,一晚上拿着遥控器换来换去,太多的电视节目,就像相亲一样,能让人挑花了眼。
2005年,我姐换房后,家里买了两台电视,一台放在客厅里,另一台放在卧室里。我妈妈说我姐烧包,老人家认为家里一台电视就够了。2015年,我父亲打游戏的旧电视坏了,我姐直接买了一台新电视,专门让我父亲打游戏,我母亲也坦然处之——因为电视机真的很便宜,也太普及了,她不再大惊小怪。
现在有了手机和平板,上网了几乎什么都能看到,包括电视节目。在电视上看节目几乎成为老年人的专利了。
有一次,同事说起小时候刚有黑白电视时,他看得屁股挪不动窝儿,他爷爷大声说:“看看看,看半天了还看不够?以后有个像火柴盒一样的电视就好了,让你们拿在手上看。”他晃晃手机,笑着说:“现在真有了!”
刚才,我听到弟弟发出“现在谁还看电视”的感慨,我才惊觉“全民手机”时代的到来。
不过,有时我还是会怀念那个在村子里串门看电视的年代,想起小伙伴们奔走相告电视节目的热情,以及爬到高处摆弄天线的场景……那时的电视节目虽然并不丰富,但看电视的乡里乡亲却充满了人情味儿。在邻居家看电视,还能吃到用平底锅烙得焦黄的玉米饼,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独特的烙印。
然而,时代的洪流总会向前奔涌,现在谁能离得开手机呢?
其实,你在网上逛累了商场,坐在沙发上看看挂在墙上的电视,既可以让眼睛休息一下,又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很享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