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从小就能够熟背的古诗《悯农二首·其二》,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它的真谛呢?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粮食从种植到收获的艰辛呢?很幸运,我是实实在在见过的。也就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才觉得每一粒小小的粮食都弥足珍贵。
犁地的父母汗流浃背
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穷人孩子早当家,那时候的我们很小就跟着父母干农活儿。比不上现在的机械化,那时种地基本上都是靠人力完成。村子里的女人们是真正的女汉子,什么活儿都得干,从粗糙的双手和坚实的后背就能看出她们确实尝尽了岁月的苦。
回忆起小时候跟着父母种田的往事,印象最深的就是耕地,老人家说是“犁地”。长长的犁头前面绑上几条粗粗的绳子,爷爷奶奶还有父亲将绳子缠到腰间,再绕一圈搭到肩膀上,然后妈妈在后面踩住犁子掌握方向,同时也用力向下压,保证犁地的深度。9月的天气,已经不再炎热,但是大人们却被汗水一遍遍地打湿衣裳,这让小时候看热闹的我,没有了兴致。
肚子饿得咕咕响,跑去找母亲,她塞给我一块干馍馍,吃完后瞌睡得上下眼皮直打架,躺在田埂上就睡着了。醒来后他们依然在劳作,母亲的鞋被犁头割破了一次又一次。
播种要与时间赛跑
当然这才只是开始,播种更是与时间赛跑,依旧是人力,依旧是那几根粗麻绳,大人们拉着重重的播种机,一粒粒红色的小麦种子在圆形的播种机的转动下,乖乖地被埋进土里。这何尝不是一个力气活儿,长辈们肩膀上的衣服一次又一次地被磨破了。
播种完接下来还要浇水、施肥。小时候拿着盆子学着母亲的样子在田里施肥,抓起一把尿素颗粒,小心翼翼地撒在麦苗间,一股刺鼻的味道让我再也不想去尝试。
一遍遍浇水、施肥、除草和漫长的等待后,终于看到了麦苗苗们发芽、长高、抽穗,最后放眼望去满地金黄,这也是长辈们最最开心的时刻,丰收的季节处处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收割打麦不轻松
印象中,父亲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割麦能手,他总是在麦子丰收前,将那把弯弯的镰刀磨得锋利无比,所以每次他割麦子都能比别人快一大截。所有的小麦被收割后,整齐地摆成一堆,不久就能见到村里那唯的一台机器——打麦机,把一捆捆的麦子放进机器,出来后就变成了一粒一粒的麦子了。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颗颗小麦乖乖地脱掉外衣,被装进麻袋。而长辈们的脸上、头上、身上早已布满灰尘,鼻孔甚至嘴巴里也都是土,有时候迷了眼睛,好几天看不清东西,所以我们小孩子总是坐在远处的麦秸垛上看热闹。
打过的麦子依然会有很多土,所以还要扬场。大家会挑选一个好天气,最好是刮着风的。拿着一个个又宽又大的木锹,将麦子撒向空中,依靠风的作用将土、麦壳、麦粒分离开来,经过晾晒后,才算真正的收获。
爷爷的故事
从小麦的种植到收获,这一过程历时大半年,包含了农民们多少的辛苦和汗水,是守望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换来的啊。所以,在我们的家,一点都容不得浪费,因为我们懂得,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自己辛苦种出来的。
每到粮食丰收的时候,爷爷都会靠在麦秸垛旁给我和弟弟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爷爷那个年代的人更苦,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只能吃野草、红薯叶、窝头,根本吃不上白面馍馍。现在不仅顿顿能吃上白面馍馍而且还能吃到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爷爷告诉我们,现在国家富强了,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虽然日子富裕了,却也不能浪费,要记住以前的苦,才能珍惜现在的甜。每次讲起往事,爷爷眼里都会泛起泪花,因为他过怕了以前的苦日子,也感激现在的好日子。
小时候我和弟弟似懂非懂地听着,虽然我们不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苦,但是,在农村长大的我们是看着长辈们辛苦劳作长大的。他们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情景我们永生难忘,提醒着我们时刻都要勤奋俭朴。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奢靡和浪费。吃饭的时候讲排场、讲面子,点一大桌子饭菜,吃都吃不完,这种浪费的现象看得让人心痛。要知道现在还有很多山区的孩子都吃不到这么好的饭菜呢。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全国各地开始提倡“光盘行动”,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家更加明白了珍惜粮食、珍惜资源的重要性。我们这一代虽衣食无忧,但也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有些资源我们浪费一点儿就会少一点儿,我们哪有资格去挥霍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呢?
目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大家尽可能地珍惜资源吧。节水、节电、节能减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一粥一饭皆辛苦,半丝半缕应节俭,让厉行节约成为社会的时尚,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做可持续发展的赢家!
从我做起,从珍惜一粒米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