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简单的日子过美
年轻的时候,我在农场连队修拖拉机,作息时间相对自由些。结婚后,妻子下大田种地,每天早出晚归累得半死,没几年又生下一双儿女,更是忙里忙外。我不做饭,难道还让妻子伺候不成?厨爹进厨房做饭,是心疼妻子儿女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那是爱!
那年,我结婚分到一间婚房,不是那种半地下半地上的地窝子,是当时农场最常见的那种兵营式平房。土块砌墙,杨树作梁当檩,铺上芦苇,再抹上一层草泥,新房便大功告成了。
我和妻子住进这样的新房很满足,只嫌窄了点儿,总共也就十五六平方米,连个做饭的地方都没有。于是我也学别人,向连长要了几棵杨树枝,在门口的空地上搭了一间做饭的棚子,还养了几只鸡,开始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
那些年的饭食很简单,百分之八十的主食是苞谷面,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肉,若能吃一顿土豆汤面条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可我总能想办法变花样,或粗粮细做。当时我学会了用苞谷面做“漏鱼儿”。这种面食做起来比较费事,先把水烧开,再把苞谷面均匀地撒在沸水里,搅拌成很稠的面糊糊,煮熟后用漏勺漏在凉水里。打糊糊有个讲究,太稠了不行,太稠了还不等煮熟,先给烧糊了。太稀了也不成,漏不成团,下水里就化了,即使勉强成团,放在嘴里嚼起来没筋道。“漏鱼儿”比面疙瘩小,金黄色,小指头粗细。盛在碗里,佐以酱油、醋,如果再泼上点儿油辣子,有黄有红,好看不说,要是捣点儿蒜,再撒点儿香菜或葱花什么的,酸、辣、香俱全,味道的确非同一般苞谷糊糊可比。
孙女想吃“漏鱼儿”
现如今,日子越过越美,每天演奏着动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讲究可大了去了!
昨天晚上,接到读大学三年级的孙女打来的电话,她说:“放假回家了,明天去看望爷爷奶奶。”
我忙不迭地问:“想吃啥?”心想,只要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保证给她做出来。
“苞谷面搅团(即漏鱼儿)。”“啥,啥?搅团,还苞谷面的?”既然宝贝孙女点名要吃“漏鱼儿”,尽心去做就是。
现如今,人们做饭、居住的条件早已改善,我们一家早就住上了三室两厅的楼房,房子真够大的,吃饭有饭厅,看电视在客厅,卧室里新买的床豪华、松软、舒适,躺在上面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让我兴奋不已的是我独自拥有一间书房,靠墙一排书架摆满我喜欢的书,随意取放。窗前有一张书桌,笔墨纸砚搁置其上,是我写字作画的地方。书桌上还有一台电脑,供我写作、上网,不受任何人干扰。当累了的时候开门就是阳台,临窗向外眺望,那花草树木和远处的雪山尽收眼底。
汤汁大有讲究
我家的厨房不大,呈长方形,10平方米左右,四周白瓷砖,左边是一个洗碗池,操作台是大理石铺面,内嵌天然气灶,其上方是欧式抽油烟机。操作台上还有电饭煲、微波炉、电饼铛、打汁机等各类厨房电器。吊柜、开放柜、地柜一应俱全。里面放着锅碗瓢盆及各式小餐具。
铝扣板吊顶,配上乳白色的吸顶灯很有特色,一切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在这样配置的厨房里做饭,心境自然不一样。
这天,给宝贝孙女做“漏鱼儿”,与以前的做法基本相同,但浇的汤汁却大有讲究,是用羊蝎子熬的汤。羊蝎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钙质,味道鲜美自不必说,它还有“补钙之王”的美誉。
“漏鱼儿”做好了,羊蝎子汤熬在锅里香气四溢,只听得楼下关车门的声音,老妻说:“是小妞儿回来了。”
我走近窗户伸头一看,果真是儿子开车带着孙女回来了。
儿子的车换了一辆又一辆
提起儿子的车,厨爹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前些年,儿子连招呼都不打就给自己买了一辆豪华轿车。既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也不是为了工作需要,说穿了就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身边的同事、朋友、同学有很多人拥有私家车,他自己觉得没有车似乎很没面子(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更可气的是,没过几年,儿子嫌轿车不如越野车,于是弃旧换新,买了一辆越野车。也不知年轻人是怎样想的,喜新厌旧的陋习一直不改,孙女上大学那年,儿子把越野车又换掉了。
一个工薪家庭出身的普通工人,短短十年时间,一撒手从十几万、二十几万到三十几万地换了一辆又一辆汽车。后来我也想通了,年轻人痴迷汽车无可厚非,咱老百姓有权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有权享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
“厨爹”心里美滋滋
儿子、儿媳妇带着孙女进门了,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奶奶拉着孙女怎么看也看不够,我这个资深厨爹忙着往桌子上摆饭菜。有金黄色的“漏鱼儿”一小盆,有香气四溢、热气腾腾的羊蝎子骨头汤,还有熏鱼、芙蓉虾仁、凉拌粉皮等,满满一大桌子,全都是孙女最爱吃的饭菜。
看着一家人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地吃着我精心烹饪的一道道美食,我心里头那个乐呵,像喝了蜜糖水,美滋滋、甜蜜蜜的,满脸挂笑,两眼眯成了弯弯的一道缝儿。
其实,我这个“厨爹”做不出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做些百姓的家常菜而已。就拿今天的“漏鱼儿”来说吧,同样是苞谷面做的,却和当年做的不一样,它不仅能让人体会到味道鲜美,还能品出许许多多的满足与幸福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