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的冬季总是分外寒冷。适逢休息日,我们不约而同地都做了一回赖床的“猫咪”。起床时已天光大亮。一拉开冰箱,我就有些犯愁了,吃早饭有些晚了,吃午饭又略微早了点儿,再有,吃啥呢?犹豫不决中,我家户主一言定乾坤:“你做馅,我去和面,咱们包包子,多蒸点儿冻着,省得天天早上为了吃什么发愁。”
肉馅是现成的,早先买肉时就搅好装袋保存了,只需拿出来解冻即可。找出冰箱里剩下的半个卷心菜开切,包包子不像包饺子,馅料不用剁太碎。黑木耳焯水后被切成了小丁,作为灵魂伴侣的粉条是不能缺席的。主角搞定了,作为配角的葱姜各类调料也逐一登场。一番忙活后,一盆已能闻到香味的包子馅正式上场,看着还蛮不错。
我这里已开始打扫战场,老公的双手却还在面盆里揉揉捏捏。话说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我轻易不去挑战,实在是没有那个腕力和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指手画脚:“面别和得太硬了,我妈说得和软一点儿……”
90分钟过去了,我揭开覆盆的保鲜膜,发现面团已经有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戳戳,似乎好像挺符合老妈告知的发酵好的面团的标准。我俩研究了一番后一致判定:面发好了,可以包了。开始揉面,揪出一个个小剂子,到擀皮时才发现,面皮好像挺硬,面团有些擀不开。
“不会是面没醒好吧?”
“不会,不是都已经变成蜂窝状了吗?”
“你自己看看,面不但硬还有点儿干,像长皴了一样。”
“就这么凑合着包吧,反正是自己吃,又不开包子铺,没那么多讲究。”
可包着包着,问题又来了,案板上一个个罗列整齐的包子虽然看着挺可爱,但大多数包子的顶部中间都有或大或小的不规则孔洞,露着里面的馅,像是开口大笑的小嘴巴。试着重新捏合,竟然做不到!“看,我就说面太硬了,口都粘不住,这还没上锅蒸呢,就都开口了,等蒸出来还不知道啥样儿呢!”我垂头丧气地抱怨。
“没事儿没事儿,开口就开口吧,我们就叫它‘开口笑’包子吧!这可是咱们的发明专利,有版权的,一般人想搞成这样还不一定能做到呢!”老公倒是想得通,笑嘻嘻地就给自己解了围。
15分钟后关火揭盖, 一切都尘埃落定,果然是“开口笑”包子,形如其名。冒着热气的小包子们大多数咧着小嘴笑得比较矜持,还有几个比较放肆,毫无顾忌地张着大嘴笑,连馅都笑漏了。拿起一个尝尝,味道不错,包子的馅做得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