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上完的两个白班,恰遇路滑雾大,我都是提前10分钟驾车出门,而且我觉得这是拿到驾照以来开车最安全的两天。以前的我,无论开会、上班甚至参加演讲,绝对不可能提前10分钟出门,潜意识里觉得提前出门特“浪费”时间。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赶到、赶上,绝对不提前,就有一种和时间赛跑赢了的成就感。
为什么我忽然改了几十年“珍惜时间的秉性”?为什么只有这两天开车才觉得最安全?因为上中班时,值班干部黄伯维响应公司开展“大反思、大讨论、大排查”的号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课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现场演示,对大值班人员进行培训。
乍一听,有些词抽象、晦涩,我们带着或多或少的抗拒情绪被动接受。黄伯维就从一个滴漏的导淋开始,由浅入深地分析——
“导淋滴漏是不好的现象,我们都知道。那我们想一想,它若漏水,会在地面结冰,岗位人员巡检会滑跌,造成人身伤害。漏油遇高温或动火作业会着火,这就是风险。被我们识别出来后怎么防范?就是要制定操作规程,规定导淋必须有上紧管帽的操作。如果人人都按操作规程上紧了管帽,存在的风险就被控制住了,这就是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反之,如果上述风险没识别出来,发展成隐患怎么办?”黄伯维停了停,两只亮晶晶的眼睛询问着听得津津有味的同事们。
“对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大反思、大讨论、大排查’。” 黄伯维趁热打铁地继续说,“‘12·15’事件说明,我们有很多潜伏的隐患还没有治理,所以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大讨论’,集思广益,把在装置角角落落发现的隐患上报。现在,车间每个岗位的员工都有把流程图和现场进行对照确认的任务,找出实际和理论的出入。为什么会有出入,我们要思考,这就是‘大反思’。有了‘大反思’‘大讨论’的言行,就有了‘大排查’的结果。车间全体员工排查后,形成大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我们就能对症下药,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能识别出‘12·15’事件的风险,就会采取防范措施;风险没有被识别出来,发展成隐患,如果我们能排查出管线壁厚减薄的隐患,进行有效治理,‘12·15’事件就不会发生。”黄伯维神色凝重,顿了顿继续说,“双重预防机制的定义就是风险的识别和管控、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不仅适用于工作中,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
这节培训课,我听得津津有味,每个地方都听懂了、理解了、记在心里了。心想,这个“双重预防机制”很有意思,我们车间在“12·15”事件后开展的“大讨论、大反思、大排查”意义深远。
早晨起床后,老公告诉我外面的路很滑、雾很大,开车很危险,提醒我“小心”时,我一下子把“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概念套了进来:路面结冰、雾很大,造成开车打滑、能见度很低,有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风险”识别出来了,一个笼统的“小心”提醒,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防范?
对,早出门10分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把车开得慢一点儿;有充足的时间,看清楚、判断其他车辆的动向,及时应变;有充足的时间,保持安全距离,及时刹车;有足够的时间等待途经的红绿灯,这就是防范措施啊!
就这样,我不紧不慢地开过每一个红绿灯路口,不再像以前那样计较着绿灯还剩几秒,能不能一脚油门冲过去。提前出门10分钟,到达厂里要经过8个红绿灯,就算每个都需要等半分钟,我还是妥妥地提前6分钟到单位。在行驶过程中,我注意看清前后左右的车辆,注意拉大安全距离,随时做好避让其他车辆的准备。本着“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人不让我,我也让人”的原则,从容应变,自如地驾驶,做到了“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上两个白班,我防范了“赶”时间造成的潜在的交通事故,是我拿驾照以来开车最安全的两天。
经过“大讨论、大反思、大排查”活动的洗礼,很多人会受益匪浅,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跟着转变。于我而言,旧思维、老习惯的彻底改变,表明我在进步,能平安幸福地生活、工作,真的很有意义。
我家的安全活动
●李军忠
我家开展了“大反思、大讨论、大排查”家庭安全活动,并且还开展得有模有样。
首先,在年前的一天,我通知妻子和女儿将要开展家庭“大反思、大讨论、大排查”安全活动,并向她们阐明了开展此项活动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随后,大家一起回顾了女儿小学二年级时骑自行车摔到草坪上导致右肘骨折的事件,一致认为,此类事件一定不能再次发生。
之后,我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安排。隔了几天,在吃晚饭时,大家各自讲述了家庭安全方面的心得、经历以及虚惊事件。大家踊跃发言,经讨论,确定了我家在安全方面的重点关注对象及七个重点环节。
隐患找出后,由我先制定出解决上述安全隐患的初步书面方案,再与妻子共同讨论,修改完善书面方案。最终,书面方案完成后,我将方案交给了重点关注对象——女儿,并进行了必要的解释说明。
按照书面方案,每天女儿与妻子出门时,我都要对她们进行安全喊话。全家一起乘车时,尽量不与开车人说话,在路口拐弯时,提醒驾驶人慢点儿开,不要着急。大雾天气,尽量避免开车。
而我呢,是家里的安全第一负责人,要率先垂范。在跑步前,换上舒适的鞋子与衣服,做一些热身活动。跑步时,前期速度慢点儿,待身体活动起来后再加快速度,活动结束后,做一些拉伸运动。每天控制跑步总里程,不进行超出自己身体能力的长距离跑步。上下楼梯、在外面行走时,坚决不看手机。外出行走,必须走人行道。
切菜时,不可慌张。手被菜刀切上,往往不是因为菜刀锋利,而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心慌着急所致。在倒入食用油炝锅之前,锅里不能有水,锅铲也不能带水,否则油星容易飞溅。熬粥时,在粥沸腾前,要勤观察,人离开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要根据粥的状态及时调整火力大小,以免粥溢出导致炉火熄灭,并且,也避免了粥溢出弄脏灶台而导致的费时费力的擦洗。
所有家庭成员与人交谈时,要面带微笑,说话和气,不嘲笑他人,不揭人短,不对他人恶语相加,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
安全无止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对前段时间的安全工作进行总结、补充,形成新方案,继续遵照方案执行。
通过“大反思、大讨论、大排查”的家庭安全活动,我们家更加幸福、更加和睦了,欢歌笑语也更多了。
安全管理不能“亡羊补牢”
●熊庆华
最近看了交通事故的视频,看见事故现场的车辆损毁得惨不忍睹,受伤的人员痛不欲生。很多开车的人,前一分钟还在计划着一会儿要去哪里、要做什么重要的事情,就因为看到红绿灯还有一两秒了,就踩踩油门,想着一下子就过去了,若侧面的车主也这样想,结果,两辆车在十字路口密切接触了。我想,这时候,两位车主如果还有意识,那么,一定会想:“我为什么要抢这一两秒呢?”可惜,这时候已经悔之晚矣,大错已经酿成。
看看身边的人,有的已经工作几十年,就因为抢时间,抱着侥幸心理,总以为已经这样做很多次了,不会出事的。结果,一万次侥幸平安,抵不过一次事故造成的伤害。
安全管理不能存在“亡羊补牢”的思想。现场发现了隐患,一定要及时消除或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而不是等到发生了事故才去整改。石化公司正在开展全员“大反思、大讨论、大排查”活动,就是要求大家举一反三,针对身边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进行“补牢”,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故,才进行相应的防范。如果那样做,便是惰性的事后安全管理,不可取。
其次,安全管理不能“下不为例”。很多人都存在侥幸心理,一次行为没有发生事故,管理者看见了口头批评一下,结果,下一次这个人还可能发生这样的行为。这种纵容式管理其实会害了这些人。记得有一年开春,管廊上有很多积冰,为此专门拉起了警戒线,不许从那里通过,必须绕行几十米从另一边的安全通道走。有一天,一个同事有急事,就穿过警戒线走了,没有发生意外,班长就口头批评了一下。后来,班长不在现场,另一个班员就悄悄地穿过警戒线,不承想,由于那一天的气温变化大,中午较热,冰溜子就掉了下来,砸在他的后背上。幸亏只是一些小冰溜子,如果是一块大冰柱,后果不堪设想。
安全管理制度是每一个人都要重视的制度。
管理者要身先力行,现场观察作业环境,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确保作业环境安全可控,避免事故发生。
安全管理者要监管作业的全过程,及时纠正一些不安全行为,确保安全作业规范。
员工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常常自问:“我这样做安全吗?我作业时,这些措施安全吗?怎么避免事故的发生?”生命是自己的,别人提醒再多,也不如自己增强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