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一过,这年可就算过完了。元宵节那天,我和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团团圆圆地吃元宵时,回想小时候的“年”及以往的元宵节,暖暖的画面闪现眼前,回味无穷……
鞭炮声从年三十响到元宵节
说来你也许不信,小时候的我没听大人提起过“元宵节”,也不知道还有一种美味叫“元宵”。直到我该上小学三年级了,父亲为了能让我继续上学,我家才从西北边陲的兰新铁路线上一个叫作了墩的小火车站搬到了哈密。就在那一年,我才知道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那时的我对“元宵”仍然没有概念。
搬到哈密过的第一个年,让我惊喜万分。原来,“年”是这样过的。大年三十的早上就开始有人零星地放炮,深夜零点前后,炮声最为密集。家家户户都要放上一两挂鞭炮,炸去刚刚过去一年的晦气,炸开新一年的大好前程。
那鞭炮声就像是热铁锅里炒豆子一般,远的近的噼里啪啦地连成一片。到了深夜两三点钟左右,炮声渐弱,凌晨5点钟左右又是一轮密集的鞭炮声响起,家家户户都抢着燃放第一炮,赢个好彩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鞭炮声零零散散地就从未间断过。只是那时还没有花炮。
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就开始守岁,大人们说,守岁的时间越长就越富贵。那时候还没有人听说过什么电视,更没有听说过手机这类的新鲜玩意儿。守岁是比较枯燥的,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听,仅仅是家人们或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聊天、讲讲故事或打打牌。
什么?你不信?那你可以穿越到1972年去看看。
男孩子们守岁就是聚在一起放炮。记得那时鞭炮中质量最好的就属浏阳河鞭炮了,声音清脆、哑炮少。男孩子把鞭炮上的小炮一个个拆下来,装在口袋里,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比谁的炮多、谁的炮响;女孩子不放炮,守岁那天熬不过男孩子,熬着熬着就睡着了。
乡里乡亲都是一家人
初一一大早就开始拜年,满大街都是前去拜年的人,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拜完你家拜他家,似乎乡里乡亲都是一家人。
我们小孩子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家都去拜,一进门就喊:“叔叔阿姨过年好!”“爷爷奶奶过年好!”长辈们满脸喜色地回应着:“过年好!”然后将一两块糖或几颗花生塞到我们手中,我们开心得不得了。
那时,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口袋不够大,装的东西不够多,等口袋里的糖差不多满了,我们就跑回家把糖掏出来,放在自己家的盘子里,然后再去拜年。
那时的糖纸也是稀罕物,被我们小心地夹进书里,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向别人炫耀。
斗灯笼
快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户户糊灯笼。在我们那个大院里,属我爸糊的灯笼最精致,兔子灯、菱形灯、走马灯等各式各样。我妈手巧,不用打草稿,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花草、动物、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贴在灯笼上灵动活泼。特别是走马灯,挂在院子里,点燃蜡烛,灯里的人物、动物、小鸟都转动起来,引来好多邻居前来观看。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妹妹一人挑一个灯笼出去,跟小朋友炫耀,那份开心和快乐无以言表。
挑着灯笼的孩子们成群结队,街道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移动的灯火。灯笼五花八门,最简单的灯笼是罐头瓶里点个蜡烛。
两拨儿挑着灯笼的孩子相遇,开始斗灯笼,比谁的灯笼漂亮、谁的灯笼结实,谁也不服谁。男孩子比较坏,拿他灯笼撞你的灯笼,不是灯笼被撞坏,就是灯笼着了火。而我则是胜多输少,我的灯笼骨架是我爸用钢丝焊的,糊的纸是半透明的硫酸纸,上面贴着我妈的剪纸,既结实又漂亮,是男孩子主要的攻击对象。他们的灯笼多是竹子骨架,糊的是薄薄的书写纸,他们输多赢少。
滚元宵
正月十五没有元宵吃,好像也不只我们一家,大多数人家都没有元宵可吃。那时的供应站没有冰柜之类可供储存冷冻食品的设备,糯米又很少供应,想做元宵也做不了。
记得第一次吃元宵,我已经上了初中。我妈用三公斤鸡蛋换回一公斤糯米,又从邻居家里借来一个小磨,把泡了一晚上的糯米磨成米浆,学着人家的样子开始滚元宵。
馅儿捏成一个小团儿,放在糯米粉上滚,元宵越滚越大。将滚好的元宵放在锅里煮,汤都糊了,元宵还没熟透,煮好的元宵吃起来有些夹生,既不黏又不糯,还有些疙疙瘩瘩的。吃过了元宵,知道了它的味道,也就不想再吃了。后来的元宵节再也没有做过元宵,元宵在我的脑子里却有了具体的概念。
曾经的期盼已是平常
我是从哪一年开始在元宵节必吃元宵的,已记不得了。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认可了元宵是一种美味。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元宵种类繁多,想吃什么口味的就买什么口味的,芝麻的、花生的、水果的,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元宵,讲述着我们经历过的故事,孩子们谈论着现在的幸福和快乐,一家人一起憧憬未来,是一幅多么祥和美好的图景!
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年味儿,那时的期盼现在都已实现,也许这就是幸福吧。
春牛悠然走来
●春天
鼠年刚刚过去,牛年已经来临。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更多地谈起“牛年”。
“年”的起源历史悠久,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古书上有“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也”“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等记载,因此可以推断,“年”也与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紧密相连。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它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一开始就含有祈求幸福美好的成分。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过这样的故事:据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过生日,下令让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这天前来祝寿,并决定按前来祝贺生日的报到顺序选定十二种动物,作为通往上天之路的守卫,并按年轮流值班。
在当时,老鼠和猫是邻居,猫平时常常欺负老鼠,老鼠对猫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到了正月初九的清晨,老鼠便悄悄地独自出发了。老鼠虽然起得很早,跑得也很快,但到了宽宽的河边,面对滔滔的河水,它发愁了。老鼠等了好一会儿,终于等到了一向早起的老牛。老牛慢悠悠地走到河边,这时,老鼠趁机跳到老牛的耳朵里。老牛知道老鼠钻进了自己的耳朵,但它一贯以憨厚著称,善于助人为乐,因此它对老鼠这种投机行为毫不在意。泅渡过河后,老鼠觉得躺在牛耳朵里既舒服又省力,因此也没有跳下来的意思。天近午时,牛载着老鼠到了玉帝的家门外。就在牛刚要进门时,老鼠迫不及待地从牛耳朵里蹿出来,抢先跳到了玉帝面前。
就这样,老鼠取得了第一名。而载了它一路的老牛,仅获得了第二名。稍后,老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也陆续到达。猪虽然有些笨拙,但也按时到达,名列第十二。玉帝按它们报到的先后次序,一一赐封它们为每年的轮值守卫。十二生肖的顺序就这样确定下来了。当然从此以后,猫与老鼠结下了不解的怨仇,猫发誓一见到老鼠定要把它咬死,大有不吃尽天下老鼠誓不罢休的气概。
小时候,每听到这个故事,就觉得牛特别善良敦厚,也就特别喜欢牛年,当然,也就真的憎恶老鼠!上学以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等诗句我都特别喜欢,对牛又高看一眼。
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在生活中,周围总有那么一些人,埋头苦干,给多取少,他们无私地奉献却不求回报,真正做到了“我为人人”这一崇高境界。看,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等,都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牛年伊始,我们仿佛看到悠然的春牛,正伴着悠扬的牧歌,带着充满生机的春讯,向我们走来。
牛年春曲
●邓星
初一清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窗外响起,惊醒了我的模模糊糊的梦。
接着,清脆悦耳的小鸟叫声飘进耳朵,叩击心扉,忍不住披衣起来,站立窗口。寻着声音望去,一群麻雀在西北角的栅栏边啄食(那是我把雪扫净,为鸟儿们投放米粒的角落)。
过不了几天,冰雪融化滋润大地,石化城会一天比一天绿,野草从地底冒出,先是淡淡的嫩绿,而后逐渐变成翠绿色,铺满大地;一楼院子里的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大黑鸟、灰椋雀都来独山子做客,春意盎然。
早上,沿着北京路走走。见爱狗的主人牵着爱犬溜达,健身的人们有疾走的、慢跑的,还有一位健壮的汉子,正在指定位置燃放鞭炮。
路边的樟子松伸展出的枝条托起一捧又一捧的雪,让人想起“大雪压青松”的诗句。邻近植物园的雪地上,一对父子正在打滚,看得我童心大发,也在雪地上平躺了几秒。
往回走的途中,有穿着石化工装的人们从身旁快快走过,他们应该是节日期间仍然上班的石化员工吧,还有三三两两的环卫工在清理着路上的积雪。
看看时间,不到11点,再玩一会儿。来到家门前的小广场上,玩一会儿健身器材,顺便看看冰天雪地里的苹果树、桃树、海棠、桑树,从它们身上汲取抵抗严寒的力量。
数十月不住石化城,回来后感觉不同了。家门口的北京路和长岭路改建得很宽阔;晚上,在“天山之门”处观夜景,只见灯光闪烁,美得如梦似幻。
人们的行为也有所不同:在十字路口,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多了;在人行横道线处,汽车会停下来礼让行人;小区里的汽车停得整整齐齐;居民楼道里的杂物没有了……好一派文明城市的新面貌。
明天起,我要去独山子的东南西北走走,看看那些日思夜想的地方。
牛年春曲,响起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