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为什么,我越来越喜欢读那些上了点儿年纪的人写的书。几年前我读王蒙的力作《明年我将衰老》,文中对衰老的解释深深地感动了我。他说:“衰老是肯定的,这不由我拍板,何时衰老我未敢过于肯定,这同样不听谁的批示:这是多么快乐,明年我将衰老,这是多么平和,今天仍然活着……”说得多么好啊!我仿佛听得见他那颗依然年轻、阳光、青春的心的跳动声,在80多岁的胸腔里怦、怦、怦……
前几天,我又读了徐怀中的长篇小说《牵风记》(近几年因眼神不太好,已很少读长篇了,尤其是有关战争的长篇小说)。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这本书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去的,还有就是封面上那几行白居易的诗《船夜援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两个原因吸引着我一探其究竟。
一张古琴、一匹老马和三个人的故事
说实在的,小说开篇《演奏终了之后的序曲》读了之后并不看好,便放下了看其他书。后来想想,《牵风记》既然能荣获茅盾文学奖,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于是重新拿起来继续读。读着读着,便再也放不下了,三天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我不仅仅听见了徐老那颗依然年轻、阳光、青春的心的跳动声,而且爱不释手地去读了第二遍,逐字逐句地品读,足足用了八天时间读完。
书名《牵风记》,初读百思不得其解,复读查阅资料,“牵风”二字出自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锦鳞跃水出浮萍,荇草牵风翠带横。谓之《牵风记》,乃取自诗中“牵风”二字,花蕊夫人的“影子”便出现于文中,映射主人公之一汪可逾。
花蕊夫人是五代时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据记载,她“幼能为文,尤工诗词”,貌美且气质温婉。入宫后不久,后蜀主孟昶见她肌肤细腻,娇嫩轻盈,好像花蕊一般娇贵,便赐她“花蕊夫人”之号。
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解放战争年代,投奔延安的十六岁的北平女学生汪可逾,带着她那张宋琴来到前线做文艺兵的时候,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高山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员,经常骑乘他的军马“滩枣”行军。两人情投意合,两心相悦。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是生死搏斗,是血与火的较量。汪可逾在赴地方工作队期间,面对敌人的追赶,她跳下悬崖,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双方交换俘虏后,齐竞怀疑汪可逾被敌人夺去贞操,两人感情破裂。
因战事紧急,为了不拖累部队,经再三要求,汪可逾在齐竞的通信员曹水儿护送下,单独行动,历经艰险,绝处逢生,最终进入大别山主峰下的天然溶洞。初春时节,汪可逾身体渐弱,多日不吃不喝,抚琴之后,又取掉骨折处的夹板,擦净全身上上下下的尘埃后悄然长逝。战争结束后,极度抑郁的老将军齐竞服药自杀。
古琴独具特色,一曲《高山流水》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这张古琴通体一色,漆胎细腻,色泽温润,看上去单纯而不简陋,朴实又不见粗鄙。琴身弧度渐次扁平化,造型古朴工整,以简约实用为美,带有明显的宋琴特点。古琴是汪可逾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她在奔赴延安途中,也是因这张古琴改变了行程,进而改变她人生轨迹的缘起,架设了她与团长齐竞心灵之间的桥梁。
不仅如此,琴声吸引军马“滩枣”闻声而来,凸现了文化的力量;古琴被迫埋藏山中,渲染了形势的紧张和战事的激烈。尤其是古琴偶然寻回,失而复得,暗示了一种奇特的际遇。汪可逾死后,古琴陪伴老将军齐竞,则寄托了他的思念和愧疚。毫无疑问,古琴在作品中穿针引线,贯通前后,起到了揭示人物身份、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主题思想、彰显传奇色彩的重要作用。
看似荒诞离奇,又在情理之中,独特的象征令人耳目一新
那匹叫作“滩枣”的军马,是夜盲症和平板脚的汪可逾在行军途中的伙伴,也是她人生命运的见证。“滩枣”能够听懂汪可逾的琴声,乐意与她亲热、为她服务,帮助她一次次摆脱险境。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美、对文化的热爱和追随。
“滩枣”逃过枪林弹雨,沦为一匹山中野马后,仍能循着“琴声”找到汪可逾尸体,拼死将她的尸体拖到银杏树洞中,完成了一个奇迹。虽说“滩枣”最终被鹰群抢食,但这种庄严的天葬仪式,恰恰塑造了它的神性形象,提升了它的生命价值,也给读者留下了响遏行云的萧萧马鸣。
鲜活的人物形象,别样的艺术典型
汪可逾是漫天烽火中知识女性的典型。她出身书香门第,擅长弹琴,写得一手好字,“脸上挂着一丝天然的微笑”。她仙姿绰约,聪明灵动,冰清玉洁,近乎完美。作者通过她表达了对文化的推崇、对文明的礼赞。
与汪可逾的完美相比,曹水儿堪称毁誉参半的另类英雄典型。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在不够当兵年龄、不解男女风情时,就早早地参加了革命队伍。他高大威猛、办事果决,为团长齐竞所看重,成为团长身边的骑兵通信员。他智勇双全,巧辨风向识破敌人阴谋,以一把铁锹为武器计杀四名对手。他虽然生性风流,但对年轻貌美的文化教员汪可逾真心敬重,关键时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路护送。一封告发信,让性格刚烈的曹水儿在刑场上“接受枪决但不接受五花大绑”。曹水儿是文学艺术长廊中有血有肉的另类形象。
齐竞也是一个异样的艺术形象。他博学多闻,满腹诗书,精于音乐,善于演讲,工于摄影,长于带兵,是个典型的军中儒将,更是矛盾的统一体。汪可逾被俘后,齐竞误认为她被敌人夺去贞操,汪可逾居然说了一句“齐竞,我从内心看不起你!”正是因为狭隘自私的个性,他才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终日郁郁寡欢。齐竞的形象是立体的、真实可信的,也是神形兼备的。
胸中千古事,笔底有春秋
《牵风记》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真切,空灵奇崛,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气息,而且与作品主人公的美协调一致,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作品最后几章,写汪可逾肉身不腐、老军马独自移尸、榕树洞鸟虫难入等,作者更是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赋予作品以神话的成分。
这是一部不足20万字的长篇小说,读起来容易,但要读懂九旬老人笔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更多韵涵,恐怕不读个七八遍是不够的。行文看上去有些天马行空,却是又那样质朴与真实。徐老在《牵风记》中的写作是如此自然纯粹,是真性情的流露,是生命的延伸,更是力量与美的体现。
只有细细品读之后,才能体味得到。
饱含浓浓深情的《目送》
●蒋亮星
读书就像和人谈心,一本好书的作用就是在你读它的过程中,读到了你想说而表达不出来的,读到了你曾经的往事,读到共鸣处不禁拍手称快或泪珠滚落。最近刚刚读完《目送》,一本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好书,不忍掩卷。书中有太多的文字触动着你,下面我分享几处共赏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想起父母这么多年的目送,心里酸酸的。因为我比较内向,小时候经常窝在家里,父母很烦,经常赶我出去玩。到了高中,因为家离市里比较远,所以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回学校,父母都早早起来帮我整理东西,书包里塞满好吃的,送我上公共汽车,我那时没有感到渐行渐远,所以,从没回头看过他们。到了大学,半年回一次家,暑假、寒假经常出去打工,一个假期在家顶多待一个星期。那时,突然感觉到好多年都没掰过棒子了,感觉到了渐行渐远。所以,毕业那年寒假没去打工,陪了父母一个假期。到了独山子工作,一年才能回家一次。给家里打电话,经常询问什么时候回家,回到家里,各路亲戚都来嘘寒问暖,离别时不忍看他们的眼睛,因为深深地感受到渐行渐远了。
“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读到此处,我不禁想到,我与哥哥和妹妹不也是渐行渐远吗?我和哥哥差三岁,小时候一块儿给牛割草,一块儿钓鱼,一块儿去山上逮蝎子,闹矛盾的时候不少,不过还是他对我照顾多。他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了,而我一直上学,慢慢地在一块儿的时间少了。妹妹和我差的岁数大,小时候我经常抱她、哄她,给她冲奶粉,陪她学走路,陪她牙牙学语。等她懂事后,我已上高中,随后相见越来越少,关系随之也变淡。我在想未来几年,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各自都在为自己的家庭奔波,或许我们就真的像风中转蓬一样,滚向渺茫。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读到此处,不禁觉得说到心坎处,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这种感觉,不知如何去表达,不愿去表达,一种深深的孤寂萦绕于内心。寂寞,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许是一种美的必要,想象一下“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多么美的画面,难道不是吗?
家庭阅读日
●刘芮芮
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我们对它的依赖性不断地增强,整天形影不离,没了它就好像没有了安全感。为了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我决定将一周的某一天定为阅读日。在这一天,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注意少看手机,多读书,多给孩子讲故事。
经过商议后,家庭成员一致认为,周五相对来讲比较放松,第二天不用上班,能够以最好的状态陪伴孩子,所以,我们把每周五定为“家庭阅读日”。刚开始实施起来是困难的,孩子爷爷有时候忘记了约定,饭后坐在沙发上刷抖音。老人家耳朵有点儿背,抖音刚一点开,大喇叭一样的声音就把宝宝的注意力吸引走了,让正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我很是为难。
私下里跟老爸沟通后,他老人家很配合,开始跟娃一起看起了故事书。有时候,看他抱着孩子用一口甘肃普通话给孩子讲故事,觉得又好笑又感动。
孩子爸爸是最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患者,要想改变他,还得小棉袄亲自出手。有时,我讲完一个故事就告诉宝宝:“妈妈讲一个,爸爸也得讲一个。”孩子听后就乖乖地去找爸爸了。慢慢地,孩子爸爸在宝贝的带动下,也放下了手机拿起了书本。
家里的书不够看就办了一张图书借阅年卡,家门口还安装了一个小书箱。自从有了小书箱,孩子更加喜欢阅读了。每次当她把读过的绘本放进小书箱,第二天就能从里面拿出新的绘本,这让阅读变得更加神秘有趣。
人们常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了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让陪伴变得更加有价值,也响应“全民阅读”的理念,我们会把“家庭阅读日”坚持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