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夜,在柔和的灯光下,尽管母亲依然笑容可掬,但看着她消瘦的面孔和满头的白发,我分明看到了笑容背后的疲惫。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母亲还是那么要强,但终究敌不过时光匆匆的脚步,刚跨入新年的门槛,母亲突然病倒了。看着病重的母亲,我潸然泪下,不得不承认母亲老了,老成了一座年久失修的灯塔。
有一种爱如盈盈月光,铺满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有一种爱似潇潇春雨,滋养着生命的土壤。我很想在时光的长河里打捞些什么,为自己和母亲留下些什么,可是每每提笔却又放下,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母亲隐于平凡中的不凡。忽然心动的今晚,沿着时光轴线,回到母亲的旧时生活中,去解读我慈爱的母亲。
母亲出生在解放前,为人正派、精明能干的她从小就在家里打理大小事务。母亲和父亲相识相爱结为终身伴侣后,竟然想到了一起:从陕西走进茫茫戈壁,毅然决然地支援边疆建设。她的眼界与格局总有些与众不同,这也是她一生受人赞赏的原因。母亲无缘接受高等教育,但她常对我们说:“如果我有机会上学,一定是学习最优秀的一个,学成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母亲既聪慧又倔强,凭着良好的悟性学会了做裁缝,她出手的针线活,笔挺的中山装和样式新颖的衬衫、女装,很受左邻右舍的喜爱,她的裁缝手艺在居民小院里小有名气。为了让自家的孩子体面地过新年,母亲早早地预备好布料,准时在新年的前一晚,把一套套新做的衣裳放在每个熟睡孩子的枕边。天亮时将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欣喜的我们抱着母亲许久不松开。
在儿时的记忆里,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却比左邻右舍过得滋润。哪怕是隔一周才能吃上米饭的日子,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总是干净清爽的,铺在床上的被褥总是柔软舒适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的吃苦耐劳与持家有方。为能吃上白面馍馍,母亲扛着50斤的面袋走一里多地,中间只歇一回。回到家, 只用一大缸子水解决劳累。她从来没有自我,围着锅台操劳了一辈子。尽管有许多次踏进工厂大门的机会,但终究因为放不下年幼的儿女而一次次放弃了。
如此想来,我更加确定自己是个不孝的人,在以往的生活中,不知道惹母亲流过多少眼泪。母亲为了挣更多的钱贴补家用,好不容易在医院洗衣房找到工作,十分辛苦。父亲病故得早,家庭的重担完全压在母亲身上。母亲背着我们在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地泪湿衣襟,有时,她哭红的双眼暴露了她内心的悲伤……
那时,母亲拼命地揽着针线活,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缝纫机的嘎吱声从黑夜响到天明。家里的衣物堆得像小山一般高,高强度的劳作严重地累伤了母亲的腿。当年迈的母亲被推进手术室进行膝盖手术的那一刻,我的心在颤抖,母亲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母爱深深,何以为报?
记忆的画面被一页页翻过,我最愿意停留在小时候,回到儿时一家七口居住的小院,在冬日的暖阳下,吃母亲精心做的饭菜。多少个春秋冬夏,多少次寒来暑往,母爱无处不在,小到雨中的伞、入学的新书包、我爱吃的三鲜馅饺子……我们成长的足迹里写满了深深母爱。
记得有一天,母亲用积攒很久的钱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是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其实,母亲的心愿就是让年迈的奶奶开心地活着,她心甘情愿地伺候老人家一辈子。奶奶有时在梦里还喊着母亲去哪儿了。如今,母亲每天躺在床上,我像她照顾奶奶那样照顾她,每天开心地吃上一顿团圆饭也是无比幸福的。
母亲是平凡的,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凡。她常常教导我们:“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她用宽容大度化解各种矛盾,用真诚无私书写人生,让我们懂得只要把真情种在心田,就不会迷失方向。
母亲是普通的,却又是那样不普通。楼前老树又发出了新芽,门前枯木又开出了新花。
不说时间都去了哪里,不说白色发际藏着多少深切的厚望,今夜,涌上我心头的唯有这样一句话:我该拿什么来报答您,我的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