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
2021年央视春晚,小品《阳台》中《满怀深情望北京》这首歌一开口,现场观众就群情激扬,热烈互动,同声合唱起脍炙人口的石油歌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不仅仅是铁人王进喜的金句名言,也是石油人敢于挑战、敢于拼搏的精神,代代相传。
当然,铁不只是钻探设备,炼塔装置、管钳、扳手都由钢铁铸就。还有,你听:“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这力量是铁,可撼动地球,这力量是钢,让苍天震惊,是深呼吸后爆发的锋芒。迎难而上,苦战拼搏,脊梁、臂膀、腿脚、双手亮出的硬功夫无一不是钢铁铸就的韧性和硬度。石油父辈,看似肉体凡胎,一旦激发出“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豪情壮志,就能炼出钢的性能、铁的品质:“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每次去看第一口油井、第一套蒸馏釜、油田遗址,呼吸着石油的味道,我仿佛看见,凝神聚力的石油人,用托举风雨的双手让隐身地下的石油涌向地面;当看见那些摆开阵势的抽油机昼夜叩首,也仿佛看到无数石油人扎根荒漠。看到艰难创业的石油工人,就会想到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独山子石油化工,从中可以看到新疆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举步维艰到展翅腾飞的历程。站在油城中心地带的戈壁明珠雕像处,感觉女神正凝神聚力,托举出一轮历久弥新的满月。她的体形和神态告诉我,一个举重若轻的女子,心无旁骛,目视前方,前方的路很长,前方的路很遥远。她飘逸的长发和裙裾告诉我,面朝大风时,无论顺流无论逆行,都将托起明天:“天寒地冻不觉冷,热血能把冰雪融,石油工人英雄汉,乐在天崖战恶风”“用我大吊钳推着地球转,挥手起风雷顽石要打穿。”这是石油人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的展柜里,叠放着一套蓝色的旧棉衣裤,浅白色的“石油”两个字在左前胸的位置格外醒目。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工装,我不知道谁是它的主人,但他是父辈,是长者,是当年战天斗地的青年保存在记忆里的岁月。看见棉衣裤,就仿佛看见被叠放的往事,看见那热血沸腾、艰苦创业的岁月。我看见过书本和电影里的铁人,穿着这样的棉衣裤;无数天不怕、地不怕、走戈壁、迎风雪的石油人穿过这样的棉衣裤;哪里严寒,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穿这样的棉衣裤的人。
尤其是那些三三两两遗落城外的地窝子、安静地隐遁在东沟的废油井,都是往事里的苦,记忆中的乐。地窝子里曾升起的炊烟是饥寒里的期待。此刻,它们情愿让长满野草的身体隐下去,唯有张开的口保持着喊家人回家吃饭的形状。一直保持着张开的口,说出曾经的简朴和清贫,说出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西北到东北,从戈壁到荒漠,石油人总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时刻,为国争光。2020年,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独山子石化公司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的调度安排,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所需医疗物资的生产供应,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
风雨同舟、日夜兼程的石油人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有热血同行,一心向党,为奔向未来而发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