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爸爸出生在山东省东部的一个村庄,由于生下来便体弱多病,爸爸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注。上世纪60年代,奶奶因为营养不良,没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孩子。因此爸爸得到的关注也仅限于言语上的关照,饿肚子是常有的事。那时,地里庄稼歉收,人均口粮压根不够吃,只能按人头发粮票。不同工种的人得到的口粮不一样,大人、孩子的分量也不同。因为遭受自然灾害,不仅仅是粮食不够吃,蔬菜、食用油的供应也成了大问题。
没有饭吃的年代,一得病很可能要了命。翻看以前的资料,那些疾病在如今看来大多是常见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治愈,然而肚子都填不饱,又谈什么花钱治病呢?
1983年,爸爸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带着10块钱,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大西北。上世纪80年代的新疆条件艰苦,但这并没有让爸爸退缩,他认真训练,跟着班长学技术。爸爸说过,训练的艰苦远比不上饿肚子令人难捱。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说,“吃得饱”比什么都强。
因为工作上进、表现积极,爸爸被安排为炊事员,负责掌勺。部队在农场里,出去一趟不容易,肉菜供应数量都是有限的。耿直的老爸成了领导最为放心的兵。
条件的改善并没有改变爸爸对粮食的珍惜程度,因为饿过肚子的人才深知粮食的珍贵。打我记事起,爸爸一直把“珍惜粮食”挂在嘴边。有一次因为调皮,我打翻了隔壁家弟弟的饭碗,爸爸狠狠地踢了我一脚,那也是童年印象中仅有的几次挨打之一。
有时候想想,不仅仅是粮食,挨过苦日子的人,更懂得生活节俭的可贵。如今的老爸年近60岁,不仅是在吃的方面不浪费,对于生活用品也并不讲究。他愿意为外孙购买几百元的玩具,却不愿给自己挑选过百的衣物。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勤俭节约早已成为根植于心的生活理念。
前天午饭时,手机弹出微博信息,袁隆平院士去世。仔细看了推送的信息,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陪伴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从小就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而在新闻上看到有关他的采访,永远笑意满满,那是老年斑也掩盖不住的朝气蓬勃。因为他自小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亲历过饥饿困苦,便将“让大家吃饱又吃好”作为毕生追求,他用一生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吃饱饭。
饭桌上,我对孩子说:“宝宝,记住这个人,他很伟大,他叫袁隆平。”三岁的儿子看着我的眼睛问:“妈妈你伤心吗?”是的,我伤心。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经历过饥荒,但我们知道珍惜。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同学、朋友、同事,许许多多的八〇后、九〇后因为袁爷爷的离开而感叹、悲痛。我们因为这位“九〇后”的逝去而告诉孩子要珍惜粮食。
如今,中国人牢牢端稳了中国碗,中国碗里装满了中国粮。袁爷爷虽然走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定会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进。如果袁爷爷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幕幕,我想他也会感到欣慰。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袁爷爷走好,永远怀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