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2021年,整整100年。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
10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了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深深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有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一大幸事!
风雨百年,风华正茂,迈向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举世瞩目。
86岁入党那一刻
所有的日子都值得珍惜,而所有值得珍惜的日子未必都能让你难忘。是什么日子让冀中奇老师最难忘?不是他的初恋,不是他生日,不是他事业有成回归故里,而是他入党的那一刻。冀中奇不止一次地这样对人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的毕生追求。”在他86岁那一年,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每当谈起那一天,他都很激动,嘴唇微微地抖动着,就连声音也是颤抖的,时而还泪光闪闪……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冀中奇已经不再年轻,本来不高不胖的他,近来却瘦了,背也微驼了,早年的飒爽英姿早已消失了。他还是尽量挺直腰板,满怀期待地走进离退处会议室。
会议室东面墙上悬挂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室内坐的全是离退处的党员同志,支部书记主持会议,宣布“审议冀中奇同志的入党申请正式开始”。由本人向大家汇报个人简历、家庭成员、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等。与会同志侧耳静听,几十双眼睛关注着他,冀中奇能听得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他热血沸腾,激动得有些结巴,停顿了好几次。接着由介绍人介绍冀中奇的情况,供党支部审议,并向他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最后,党支部进行举手表决,一致通过。顷刻间,会议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冀中奇暗下决心:今天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政治生涯的新起点,我一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时刻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份荣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做群众满意的好党员。
回家的路上,他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见谁都想说:我入党了!他想与他人分享心中的幸福与喜悦,在心里吟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
他觉得这首歌的歌词道出了他的心声。
从两口炼油锅起家
回到家里,冀中奇沉浸在幸福之中,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他依窗向外眺望,看见独山子石化百万吨乙烯炼塔林立,雄伟而挺拔。他仿佛听见了管网里流淌着工业血液的声音,如一首装置合奏曲,是那样激越、和谐,声声入耳。不由得让他想起了从两口大锅发展到现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奋斗历程。
1952年,冀中奇毕业于南开大学,主动请缨参加边疆建设,来到独山子炼油厂。
他说:“1952年4月,我们到达独山子时,炼油厂只有两口单独釜式蒸馏装置在生产。我和吴逊球、杨勤廉、吕天德都分到这里实习。吴泽丰是学动力的,也临时改行和我们一起搞起了炼油。班上的工作全部由老工人负责,我们这些实习人员只搞些计量和收集资料的工作……”
第一套常压蒸馏装置的开工
冀中奇说:“1952年投产的独山子炼油厂第一套常压蒸馏装置只有最简单的一段气化流程。仪表只有指示没有控制,全部是手动操作。
“炼油厂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这套装置的试车。当时的副总工程师徐文杰亲自组织我们学习安全操作规程,车间副主任哈比都拉带着工人们在现场学习管路流程,清理车间里的场地。
“我和钟成禄有幸从釜式蒸馏厂调来参加试车。除我们之外,参加试车的大多是新手。韩宝清和郭树繁都是刚来的转业军人,其他人是新近招收的农牧民。这些人政治素质好,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服从命令听指挥。韩宝清当时是渣油司泵工,泵房里很热,他坚守岗位,清洁和润滑工作做得好,受到专家的表扬。哈萨克族司炉工依尔马勤奋工作,从不坐下来休息。
“试车中最大的困难是语言,因为参加试车的人使用着汉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为了安全,在试车期间,将四个班临时合并成两个大班。我和钟成禄各带一个大班,两班倒,每天工作12个小时。当时装置的外围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进出油库时要翻越好几道沟。由于当班工人过度劳累,跳沟越坎时难免摔跤,所以,大家的小腿和膝部常有碰伤。
“试车过程虽然累,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苦,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思想上对新中国的成立、民族复兴非常兴奋,对能到边疆来参加建设感到光荣,这是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其次,那时年轻,精力充沛,每天睡一觉体力就可以恢复过来。第三,我们认为要发奋图强,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争得一席之地,为祖国争得荣誉。
“一个月的试车胜利结束了,检验了设备和设计,在产品质量和产量上都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锻炼了职工队伍。这座小的常压蒸馏装置虽然在工艺设计和仪表配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它的投产却象征着一个现代化的独山子炼油厂的诞生,它曾为新疆使用燃料油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是独山子炼油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当年他是那样年轻,年轻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年轻人,赤胆忠心为人民。
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也许有人会问,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冀中奇到老了才想起入党呢?
他认为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力量,坚守初心,勇于担当,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信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走向伟大复兴。同时,冀中奇坚信共产党员是钢铁炼成的,刘胡兰、黄继光等人是真正的仁人志士,是大无畏的英雄,是身经百战的斗士,是人民群众的带路人,是火炬的高擎者与人民的旗手。
相比之下,年轻时的冀中奇觉得自己是幼稚的软弱的,有些惶惑,他想:“如果我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的话,共产党员不是太一般了吗?”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地期待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当时,百废俱兴,需要资金更需要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决定让我们提前半年毕业。大家一致拥护组织上的决定,在团小组会上每个人都表达了决心,畅谈了自己美好的理想。”冀中奇在《从两口炼油锅起家》一文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冀中奇对党的认识也一步一步地加深。
早在1952年,他就决心用实际行动跟党走,听党话,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像《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首歌里唱的那样: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从解放后独山子炼油厂最早的工程师,到独山子石油学校(即现在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作教学研究工作,“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直是冀中奇心中的梦想。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常常自问:“什么时候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呢?”
人生如旅,岁月如歌,心历经百转千回,沉淀出时不我待的情怀,不能让时间总在不经意间从手指缝间流失。冀中奇格外珍惜每一寸光阴,愈发在意曾经的追求。退休那一年,深感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不容惶惑、不容退缩、不容怀疑斟酌,他鼓足勇气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冀中奇一心向党的初心,从未改变过。86岁那一年,他终于入党了,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矢志不渝的忠诚。冀老今年93岁了,仍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相关资料。
冀中奇的毕生追求,他的执着与坚守,让我们为之感动、敬佩。衷心祝愿冀老师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