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3月,我刚到独山子工作不到半年。作为新疆乙烯的第一代建设者,我们对未来的装置在图纸上学习了一个月,和同事一起被派往兰州一家石化厂学习。
进装置后,我们先跟着师傅熟悉了装置,就开始巡检做记录,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有一天上中班,我接班后去巡检,看到一个己烷罐底部管线的导淋开着,己烷哗哗地流着,好像在给旁边的草坪浇水。那个罐不属于我的岗位,因为与我的岗位有关联,所以我知道这个罐。
我当时有点儿纳闷,己烷是极易挥发、易着火爆炸的化学品,比汽油还厉害,怎么会通过导淋直接排放呢?但因为这个罐不是我们岗位的,我心想是不是哪个师傅在操作,过一会儿就来了。所以也没有细想,再加上还要上楼巡检,就急匆匆地走了。巡检完,本来想问下师傅是怎么回事, 但又忙着打饭,又给耽误了。
等吃完饭,到装置上学习流程的时候,我看到师傅拿着氮气管线在己烷罐下吹扫。师傅一见我就随口说,这是谁开的阀,太危险了。当时己烷流了一地,把草坪上的草全都给毒死了。己烷挥发到空气中,味道很大,遇到静电或火花就会爆炸。师傅发现后赶紧关了阀门,用氮气吹扫渗透到草坪上的己烷,降低空气中己烷气体的浓度,防止出现意外事故。
我当时就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
后来我想当时为啥没有向师傅汇报呢,一是这不是我的岗位,二是当时我正在巡检,三是巡检完正好又要打饭……总之,没有把最危险的事儿当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儿去处理。
10年后,我已是一个老师傅了,大概是那一年的七八月份,我又遇到了同样性质的事儿。
那天晚上大夜班,我像往常一样,每小时巡检挂牌一次。在二楼的挂牌处,脚下是一个火炬线。第二次巡检的时候,我看到火炬线上结了一层霜,我心里想:现在气温30多度,怎么会结霜呢?因为火炬线不属于我的岗位,当时我要巡检挂牌,要顺便进行一些操作,就急匆匆地上楼,把这件事瞬间给忘了。
下一次巡检时,我看到火炬线上还有霜,也没有细想,就匆匆过去了。等到早晨快8点的时候,班长在控制室说,戊烷罐上的安全阀发生了故障,一直在起跳,把戊烷都排到火炬线,放火炬烧掉了。
戊烷和己烷一样,也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化学品,而且价格很贵。听到这里,我又惊呆了。其实我在第一次看到火炬管线上结霜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有烃类泄漏到火炬管线里了,因为烃类液体大量挥发吸收空气的热量,造成管线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管线外面才会结霜。
安全隐患就在我的脚下,我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忽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三:一是那条管线不是我自己岗位的;二是我对公用工程管线不熟悉,没有强烈的意识;三是我在巡检时还要进行一些操作,匆忙中就给忽视了。总之,就是业务不精,意识不强。
转眼间,又过去了20年,我离开原来的一线操作岗位,做编辑10年了。在这10年里,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犯低级错误,部门主任也经常在会上提醒大家,遇到稿件中有数字时一定要特别小心,有疑问一定要核实。
最近,我在编辑一篇稿件时,有这样一段:独山子今年计划修缮104栋房屋,目前已完成39栋,正在动工的有66栋。然而,这篇稿件一直到三校时,才被主任发现了问题,完成的39栋加正在动工的66栋,一共是105栋,和计划修缮104栋总数对不上。我又与记者沟通,才确认正在动工的是65栋。
其实我在编辑或校对的时候,大多时间都有意识地对数字进行了计算,但这一次为什么会漏过呢?我进行了总结:一是当天的稿件来得晚,时间比较紧张;二是专注于稿件文字的处理,把数字给遗漏了。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业务不精,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编校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项工作,有意识地做上一万遍,就会在身体和意识里形成不由自主的自然习惯。就像前面所说的两次重大安全隐患,明明看见了,却没有发现,也是这个原因。
回首30年的职业生涯,我现在才发现,要避免犯低级错误,改掉老毛病,就要坚持培养完整、系统、正确的工作方式,形成强大的习惯力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见,却没有发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