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于1997年9月—2000年5月,参加了由独山子石化总厂为主体建设的中石油苏丹喀土穆炼油工程项目。
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是集团公司“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战略目标,也是集团公司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早日跨入国际大石油公司行列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它又是帮助苏丹人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幸福工程。
工程伊始,各路人马源源不断地汇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样样都是急事,事事都要急办,因为整个工程工期已经敲死。建设一座250万吨的燃料型炼油厂,在国内算不了什么,但在遥远的非洲,在经济不发达的苏丹却绝非易事。设计、物资采购、运输等都有难度,再加上社会依托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问题很多,矛盾重重,给工程蒙上了“寸步难行”的色彩。
在这期间,工程指挥部党委靠前指挥,各党支部支委扎根一线,党员更是苦活累活抢着干,起到了表率作用。
1998年8月,催化装置反-再基础底板大体积砼即将进入浇注,一次砼浇注量达2130立方米。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均没有浇注如此大体积砼的实际施工经验,加之空气干燥、气温高,砼体内60~70℃的温度无法散去等不利因素都给施工带来了异常的困难。
1997年底,指挥部在洛阳召开的开工准备工作会议中决定在大体积砼搅拌过程中注入冰块,通过冰块吸收热量降低砼内部温度,但这种施工措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催化装置反-再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浇注,是指挥部工程部署中的重中之重,若实施不当将极大地影响整个工程进度。为此,指挥部工程部一班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一道反复研究、讨论技术措施达7次之多。方案一次一次被推翻又一个个被推出,如此反复,工作的压力使大家心如火燎,熬红了眼。
此役对苏丹炼油厂工程进度至关重要,不进则败,且一败涂地。工程部党员们通过认真分析在国内翻阅过的一篇关于上海一幢高层建筑大体积砼浇注降温的论文,大胆提出借鉴这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在砼浇注过程中使用直径为89毫米钢管做砼内部导热管的技术措施。钢管不仅可做上层钢筋网片的支撑用料,又可以在钢筋内不断进行水置换,以达到降低砼温的效果。该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可降低砼内部温度7~10℃,相当于两台制冰机所达到的制冷量,这个技术方案得到施工单位的认可和指挥部的批准。
8月21日,第一车混凝土运抵施工现场,反-再基础底板浇注正式拉开帷幕。指挥部领导和300多名施工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工程部党员们更是扎根在第一线,经7天的连续浇注、养护和不间断的冷却水置换,2130立方米反-再基础底板砼浇注宣告一次成功,阻拦工程进度的“拦路虎”被干净利索地除掉了,保证了整个工程进度受控。
当时,苏丹喀土穆炼油厂各工地施工条件极其艰苦,中国石油人在恶劣环境中不断克服困难,生动地展现了“干,干了才有一切,不干,什么都没有;干,就是发展,就是硬邦邦的道理”的精神品质。如在17公里水线铺设项目施工中,平均气温高达40℃以上,地表温度达到70℃,戈壁荒野没有一棵树可供遮阴,而炼建公司施工人员干的还都是电气焊工作;外加施工环境中,随时有毒虫、蝎子、毒蛇(眼镜王蛇)等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施工条件艰苦。项目负责人说:“我们在现场每天都大把吃药,因连续中暑,许多工人目光都呆滞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咬牙坚持完成了工作任务,随工程节点准时把水线铺进了指挥部工作区和炼油厂施工工地。”
还有,在炼油厂球罐焊接现场,越焊温度就越高。中油七公司焊工师傅是怎样工作的呢?首先,在高温的罐体内,他们手握焊枪,身体却一丝不挂(任何布条在身体上挂一会儿就可以拧出水来);其次,他们在焊接过程中,每天都喝10升左右的水,却几乎不上厕所,因为体内的水分都迅速变成了汗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患上了肾结石,也正是在他们前仆后继式的冲锋步伐后面,一座250万吨的炼油厂在非洲的苏丹拔地而起,中国石油在海外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并为之后承接委内瑞拉、伊拉克等海外石油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石油苏丹喀土穆炼油工程项目,是当年中国石油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海外承接的第一个炼油工程。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党员带着群众干,群策群力,科学施工,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为祖国争了光。
中国石油人奋战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感人事例很多。若把每件事想象成一个音符,那么多的事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首“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劳动者之歌。苏丹喀土穆炼油工程事关大局,在当时的情况下恰好印证了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