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四棵树农场那些事

时间:2021-08-24 11:25:32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李成

  ●讲述/李祥明 整理/李成

  经历的岁月越多,越觉得自己像一条路,一条年代久远的路,从过去通向未来。我喜欢晒太阳,喜欢闭上眼睛静悄悄地谛听记忆的足音,独自品味经历过的欢乐和艰苦,也品味艰苦中的欢乐。经过艰苦岁月的人们啊,往往都对那段岁月有着深刻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炼油厂党委为改善职工生活,决定在乌苏县四棵树镇开垦小型农场,种植农产品。

  四棵树农场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地。据当地的老农民说,方圆二三十公里全是茂盛的芦苇荡,当地的牧民骑马一天都走不出去。

  独山子炼油厂的老职工就是在那片芦苇荡里艰苦奋斗,用两台拖拉机配合人力花费了很长时间清掉了芦苇,把近2000亩的芦苇荡变成了农田,种出了庄稼,改变了那里的生态环境。

  能吃苦的老一辈石油工人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炼油生产任务,还在四棵树农场的黑土地里收获了大量的粮食和各种蔬菜,丰富了炼油厂职工的菜篮子。

  初到农场

  1960年初春,厂领导决定再抽调各单位的青年工人去农场支援农业劳动。四月上旬的一天,矿区党委办公室主任周守忠通知我到四棵树农场支援农业生产,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第二天一早,我就带上行李和日常用品,来到了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门前,与各单位被抽调的青年人一起奔赴四棵树农场。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农场驻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出来欢迎我们,农场领导讲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话。工作人员把我们男青年全部安排在一个大仓库内,让我们选床位、把行李收拾好。这个仓库很大,可住60多人,仓库内全是木制的上下床。女同志都住在另外一个半地窖式的大房子内。

  到了中午开饭的时间,食堂给我们改善了伙食,每人两个白面馒头,不够就吃玉米面发糕,每人一碗羊肉骨头汤,另外还有素菜,管够。

  下午,农场的老师傅按名单把分配到各班的人员带走,接着就把农具发给我们。我们每人一把坎土曼,从当天开始,就正式参加农田劳动。

  我们班是农场蔬菜班,专门种菜,班长是刘福山和李清贤两位老师傅。全班近30个职工,全是支援队的队员,有男有女,虽然在炼油厂时都不太认识,可在农场一见面就觉得非常亲切。白天在一起干活儿有说有笑,下班在一起吃饭喜笑颜开。晚上的菜全是用农场的新鲜青菜做的,劳动了半天的队员们早就饥肠辘辘,端起饭菜就大口地吃了起来。

  食堂是一个很大的空房子,没有餐桌没有凳子,大家买好饭后,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蹲在一起,边吃边聊。

  农场的日子过得很快活,不知不觉间两个月就过去了。到了六月上旬,天气已经很热了。有一天,场部通知晚上看电影,矿区俱乐部专门来农场放映《锦上添花》和另一部电影,名字我记不清了。

  野生鱼宴

  美美地看了一晚上电影,第二天又是星期天,场部让大家休息。自从来农场劳动,除了下雨天外,还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商量着去芦苇湖北面的一条小河里网鱼,改善一下伙食。

  第二天一早,吃过饭,我们五人背上自己的黄背包(里面装着自己吃饭用的碗、筷等),带上借来的一张旧渔网和其他工具,提上两个铁皮水桶和两个脸盆,就向小芦苇河进发了。同去的小安因为去过有经验,提前到食堂向炊事员要了一把盐和两块生姜。

  沿着芦苇丛中的羊肠小道,走到一片只有几棵老榆树的开阔地,前面不远就到那条小河了。大家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把各自的黄背包挂在树上,拿出渔网和水桶、脸盆,走近芦苇湖边。那个湖不过是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水坑,小河就是流到这个芦苇湖里去的。

  到了地点,我和小郝下河拉网,小陈和小康跟在后面提上水桶准备捡鱼,小安在岸边全面指挥。很快提起第一网,当渔网被提出水面时,网里仅有两条小鱼。再次拉网,小安让我们把渔网压低,让小陈在渔网前拿着树枝在水中搅动,整条小河都活跃起来了。这回提起渔网一看,有七八条大鱼和一群小鱼在网里欢蹦乱跳。小陈和小安急忙向铁桶内捡鱼,小安说:“小鱼放生,只捡大的,七八条大鱼足够我们五人美餐一顿。”

  我们把鱼提到河边的土坡后,在榆树下面的空地上开始宰杀、清洗,用了一个多小时,把鱼都冲洗干净了。为了预防火灾,我们走出榆树林,选了个地方架起了锅灶,点上火,捡几条最大的鱼放进水桶里,就煮了起来。水开后,放上盐和姜片,接近中午时,鱼就煮好了。开饭时,各自拿出自己的碗筷,连鱼带汤一份一份地盛出来,围坐在树荫下开始美餐起来。鱼汤喝起来分外鲜美,我们几个小伙子你一碗我一碗,不一会儿就把一桶鱼吃光了。

  离开四棵树农场后,我们也常吃鱼,无论是自己家做的鱼,还是小饭店、大餐馆里做的鱼,比起那次野生鱼宴,记忆都不算深刻。

  野猪出没

  两个月的辛勤劳动之后,四棵树农场迎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田野气象。一场又一场的雨水过后,连空气都湿漉漉的。大田里的玉米绿油油的,正茁壮成长;菜田里的各种蔬菜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男女青年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约在六月里,不少农工在午饭时说玉米地里有野猪出没,野猪在玉米地里横冲直撞,祸害庄稼。长势喜人的玉米被踩踏,农工和支援队队员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野猪生活在荒山野岭和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中,长有两颗獠牙,很是凶猛,很难抓捕。据说哈萨克猎人手拿猎枪都很难捉到它。有人说:必须四人以上,骑上快马,从四面向它开枪,然后掉转马头奔跑,让它猛追;其他猎手再在相反方向开枪,引它改变方向猛追;四个方向的猎手巧妙配合,直到把野猪累垮,才能捉到。

  农场的领导向大田队的农工和支援队的队员了解到野猪破坏庄稼、造成大量损失的情况后,觉得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就组织老农工多次研究对付野猪的办法。最后决定组织护田队,从农工和支援队中抽调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同志,分成几个护田小组,每到夜幕降临时他们就到指定地点去巡逻护田,带上自己的坎土曼、破水桶、破脸盆之类,边敲边巡逻。护田队的队员们个个胆大心细,时时刻刻关注大田里的异常动静。这样做虽然起到了对野猪的威慑作用,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制止野猪对庄稼的损害。

  拉上电网

  眼看农作物快要成熟,农工们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成果不能再让野猪糟蹋,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彻底制止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农场领导集思广议,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决定拉上电网,晚上通电,保护农田。拉上电网后要在四周加强安全防范,绝对不能出现电网伤人事件。

  四棵树农场是一个在芦苇丛中开辟的农场,方圆六七公里内无任何单位和散居人员,更没有人员来往,相对安全。只要把农场里的人员管好就不会发生电网伤人事件。农场领导考虑再三,决定采用这种办法,并派人去周围通知有关单位和远处的散居人员注意安全。然后拉上电网,开始使用电网防止野猪破坏农田。

  就这样,白天主要由护田队保护大田,晚上拉上电网,只派少量人员巡逻,保护即将成熟的劳动果实。这样一来,据护田队的队员反映:“野猪没有以前那么猖狂了。”

  庄稼长势越来越喜人,各种农作物(特别是大面积玉米)都已陆续结出果实。突然,有一天下午,下起了小雨,地里干活的人都收工回来了,到了傍晚,小雨变成了中雨,中雨又变成了雷暴雨。护田队的队员也没有去巡逻,到下半夜雨停了。

  第二天一早,天气变得异常晴朗。天空蔚蓝,空气清新极了,田野里的庄稼在微风中愉快地摇动。护田队队员吃完早饭,全副武装地去大田巡逻。大约10点半,几名队员又看到玉米倒了一片,走近一看,意外地发现一头野猪躺在电网旁。白天电网无电,那肯定是昨天夜里被电打死的野猪。两名护田队队员急急忙忙跑到场部,面带笑容地对场领导说:“昨晚电网打死了一头大野猪,快派马车把野猪拉回来吧!”

  红烧野猪肉

  农场的几位领导听到消息后,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分了一下工。场长坐上马车直奔玉米地,其他领导赶到食堂协助炊事员在食堂外面的大棚子下面架起两口大锅,用水刷洗干净,点上火,先烧上两锅开水,准备着。

  巡逻队的队员把马车带到电网打死野猪的地方,一看大片的玉米地被野猪搞得不像样子,走近前摸了摸野猪,身上还有温度。场长说:“打死的时间不长。”再看野猪体型又肥又大,足有200公斤以上。几个农工分析:这头野猪是钻进玉米地的时候被电网狠狠地打了一下,因为野猪的皮厚,很难打死,只是打疼了。被电打疼的野猪猛回头一口咬住电网,电流瞬时流过野猪的全身,野猪松开嘴巴想离开电网,没走几步就倒地而死。

  七八个护田队员在场领导的指挥下,不一会儿就把这头野猪拖上马车,直接运回场部。马车停在了食堂外面的大棚下,护田队队员把野猪搬到了大棚下的一个大案子上。这时候,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多是支援队的。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野猪,一个个争先恐后边看边议论。食堂的炊事员把一个大磅秤推了出来,几个人把野猪抬到了磅秤上,野猪竟然重达215公斤。

  六七个炊事员忙活了两个多小时,野猪肉被切成块干干净净地放在案子上。按照农场领导的分配方案,给农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分了一份野猪肉,其余部分全部放在食堂,给支援队的队员改善伙食。

  正常开饭时间本来是中午1点半,因分肉、煮肉、做红烧肉,炊事员一直忙到快下午5点了,才对就餐人员说:“对不起了,今天的午饭和晚饭一起吃吧。”

  食堂负责人虽然累了半天,却仍然情绪饱满,用他那洪亮的嗓音说:“场部通知,这餐红烧野猪肉免费供应,主食是玉米面窝头。大家排好队每人一碗红烧肉,吃完了可以再加一些,但是杜绝浪费。”

  支援队队员们左手端着红烧肉,右手拿着玉米面窝头,三三两两蹲在一起边吃边聊。有的说:“野猪肉真是第一次吃,味道还确实不错。”那个又接着说:“那是,野猪肉嘛,在餐饮上算一道野味。”有的说:“野猪肉在市场上卖的价钱要比家猪贵。”有人又说:“野猪肉香而不腻。”红烧野猪肉经大伙一说,真成了宝贵食物。好多人说“确实好吃,吃不够”。炊事员也端着一碗红烧野猪肉来了,谦虚地征求意见:“野猪肉没做过,不知味道如何?”支援队的队员们都说:“做得好吃,我们很满意。”还有个队员说:“能吃上野猪肉真是有口福啊。”

  那顿饭吃得时间特别长,大家都是一个意思,吃野猪肉既过瘾又解馋,真正是在享受人间的美味佳肴。

  往事已离我远去,但它们在记忆里依旧时时涌现。青年时期和我一起参加劳动的老伙伴们,后来都相继调离了独山子,参加各地的石油大会战去了,再后来,就基本上没有信息往来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