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自己参加工作的三十几年,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在电视台当记者的时候。1984年我被调到电视台工作,1985年开始当记者。当时,扛摄像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人人看了都羡慕得很。
在上世纪80年代,照相机都没有普及,更别说摄像机了,能当上摄像记者感觉很“牛”,我自己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但是,说实话,再光鲜亮丽也只是外在,作为一名记者必须首先做好本职工作,真正的奢华是内外兼修。
电视台成立之初才有二十几个人,当时电视台自办的新闻栏目叫《矿区5分钟》,筹办这个新闻节目时,我、王继全、潘永杰我们三个人是摄像记者。我们三个人轮流跑新闻,同时确保有一个人在家(电视台)制作新闻。记者身兼三职,即摄像、灯光、文字稿件全要负责(有些像现在的全媒体人才)。口播新闻的录制、画面剪辑、字幕都是由制作人员一人完成的,当时的制作设备和现在是没有可比性的,加减一个画面或者一条新闻就得从头剪。字幕输入用的是苹果电脑字幕机,都是用命令编程式的输入方式,非常烦琐,效率低得很。
当时没有演播室,播音员录制口播新闻和剪辑画面、后期制作都在一个房间(就是现在老电视台1号楼播出机房),条件相当艰苦,但工作干得还是杠杠的。同时,设备的保护和保养还是做得很到位的,这和当时的领导要求是分不开的,摄像机、录像机每周都要保养(记者自己保养),新闻制作完成后,设备断电,所有制作设备用金丝绒罩布将设备盖好,防止灰尘侵入。
当初摄像记者拍摄新闻时外出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大多数情况下是“11路公交车”(指两条腿)或自行车,距离远的才有小车接送。
我们通常是自己拿着摄像机和碘钨灯一个人走着去或骑自行车去。炼油厂每年大检修时,记者入厂进行新闻报道扛的摄像机轻的五公斤,重则十几公斤,扛着摄像机上下常减压、催化裂化塔,非常辛苦。
1987年,在欢迎对越反击战老山轮战英雄归来时,电视台摄像记者全程跟拍。夹道欢迎的队伍很长,从装油台到现在的独山子展览(博物)馆。
当时我扛着电视台最好的摄像机1820(录像和摄像分体的那种,重量将近20公斤),从装油台一直跟拍到文化宫,很耗体力,腰也酸肩也疼。但是,当时气氛很热烈,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坚持跟拍到终点。
我认为,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新闻工作者既光荣又辛苦,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出有诗意、有阳光、有力量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