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磊磊,把手机给我。不要光玩游戏了,眼睛都要玩瞎了,听到没有!”“我再玩一会儿。”周末到妹妹家,看着这娘儿俩的手机争夺战,我忽然想起我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为了平息她们母女之间的战争,我给磊磊讲了起来。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时的玩具很少,但我们就地取材,“发明”的游戏却很多。就说跳绳吧,到了秋天收红薯的季节,想跳绳就随手拽一根红薯秧子,想一个人跳就来根短的,想多人跳就来根长的,跳坏了也不心疼,而且货源充足。
那时我们还攒火柴盒皮,把家里用完的火柴盒侧面的磷片撕掉,只要有图案的两面。每种图案的游戏价码不一样,游戏时放到课桌上或地面上,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圈儿,每人出一张,谁的价高谁先用手拍。有图案的算正面,无图案的算反面,谁将火柴盒皮拍成反面就归谁,谁赢得最多谁最自豪。
两个面对面的土堆也会让我们玩得高兴,这种游戏叫“上炕下炕”。特别是在晚饭前,几个半大孩子通过石头剪子布选出一个人负责抓,其他人在两堆土之间上下跑,若被抓住了就替换抓人的人。这是一种明的“捉迷藏”,家长不叫不回家,特别是有月亮的夏夜,我们会玩得忘了时间。
还有“抓子儿”游戏,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找七个像大拇指头一样大小的石子,一个用来抛高,其余六个放到地上用来抓,第一次抓一个,第二次抓两个,第三次抓三个,抓错了或没有接住抛出的石子算输。另外一种叫“翻子”,找来四个杏核,用墨水将一面涂成蓝色,不涂色的一面被默认为是红色。玩之前大家规定好先翻红色还是先翻蓝色,规定每把只能翻几次(最多不能超过四次),将四个涂色的杏核随意撒在地上,依然用一个石子抛高,超过了规定次数却没有将全部杏核翻成同一个颜色为输。
夏天还会玩“撒棍儿” 。“棍儿”就是吃冰棒后积攒的小竹棍,和几个小伙伴找个阴凉地,在地上划一个长方形,把小竹棍撒到里面,一根根地拿时不能碰动其他的小竹棍,碰动了就算输,就轮到下一个小朋友了。最后,谁拿的竹棍多谁赢。
冬天,我们还玩“踢沙包”“两手耍沙包”“靠到墙边挤暖和”等游戏,现在想想,这些游戏都是练习人的眼手协调能力的。
给她讲完这些游戏,我忽然觉得我们小时候的游戏怎么这么多呀,还有一点小骄傲。现在的孩子们在手机上玩的游戏我没有玩过,不敢妄加评论,但是费眼睛是肯定的。也许等她如我一样大时,她会和她的后代讲她这时玩的游戏如何如何好,谁又能说得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