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生说,他的朋友提到儿子,颇为头疼,男孩青春期的执拗总让他想动粗。原本他想和儿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些事情,到头来总是被儿子质问为什么要干涉他的人生。
中考后,先生朋友的儿子考上了内高班,本来挺好的事儿,但儿子却直言只让妈妈去送,至于爸爸——爱去哪儿就去哪儿。我先生的朋友提起这事儿,就觉得心塞。
我听了却忍不住想笑。记得女儿青春期时,我对她行为处事的变化也曾困惑过。为此,我还专门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尽管网上说此现象属于正常,但我还是想看看有什么双赢的方式,能够让青春期有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后来,我在新华书店看到《引导青春期女孩全书》,书中总结了青春期女孩父母应该掌握的100个引导技巧,此书还号称是最新权威版。
我把书买回来,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但是,我看了一半,就觉得书中青春期女孩的行为案例都过于极端,并且有些建议并不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暂时搁置了这本书,悄悄地把它压在床头那一摞书的中间——我不想让女儿知道我们为她担忧。后来,我甚至忘记了这本书。
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看书,女儿把那本《引导青春期女孩全书》拿来还给我,笑着说:“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你觉得我有什么问题吗?和书中的案例相比,我还觉得自己做得太好了!”
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书中的案例有的很极端,比如少女离家出走,比如女孩生气自己剃光头等等,仅这两项,我就没法接受。我说:“你还是让你妈妈多活两天吧。”她哈哈哈地笑弯了腰。
家有儿女初长成,谁的青春不骚动?并不是父母总想安排孩子的人生,而是父母总想让孩子避开自己成长路上曾经碰到的泥坑和走过的弯路。可是,孩子们就是不走“父母寻常路”,他们更愿意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认识这个世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即使碰壁,即使后来证明那的确是错的。
就像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写道: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说:“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张爱玲感叹: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如今,女儿青春期的逆反已经过去,而那些曾经和骚动有关的烦恼,现在都烟消云散,成为有趣的回忆,如今我们还能云淡风轻地笑着说出来。
不经历骚动,何谓青春?不经历骚动的青春,何谓独特的人生?作为过来人,我说,顺其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去辨别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弯道和坎坷,自己去经历那些非走不可的弯路,也许那是每个人真正的成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