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在抖音里刷到了关于独山子“八一商店”的视频,在独山子小城里的某个角落,其身影稍显落寞。还是那个熟悉的小店,商品品种算得上齐全,陈列柜的木框浸满岁月的痕迹,独山子几代人都曾与它擦身而过。视频结尾,老旧算盘和微信二维码的同框出现颇具视觉冲击力,二者仿佛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交织着碰撞着,激发出一道道美丽韶光。
“八一商店”是我记忆里极为深刻的几个地方之一。物资匮乏的童年,有一天发现小城里有个“八一商店”,很是欣喜。当时,它小小的店面在我心中的地位堪比今日琳琅满目的大型商场、超市。那时,从简单的电器到针头线脑,凡有需求都要去“八一商店”转转,一准儿会满意而归。
母亲有一双巧手,她会在店里精心挑选来毛线和布料,自己作成衣服给我和姐姐穿。然而,母亲也不是无师自通,一本厚厚的《毛衣编织大全》是那个年代在母亲和她的女同事间传阅的秘籍。偶尔也有其他阿姨上门来和妈妈切磋织毛衣的技艺,她们口中的平针、高针、滑针是我多年后才勉强能明白的专业术语。不多久,母亲会拿着还带着织针的半成品毛衫套在我身上,上下打量着支棱着双手的我,笑着说:“嗯,我们磊磊又长个儿了,还得再打长一些,明年还能穿……”
有一回,毛衣袖子还没织完,黑色毛线却用完了,母亲便用其他颜色的毛线织起袖子。于是,那一年我便有了一件大部分是黑色有一小节蓝色袖子的毛衣,穿到身上确实格外暖和,样式还很别致,至今想来母亲当年是有着超越时代的时尚观念的。
母亲还曾在店里买来一种很是艳丽的黄色布料,从量体裁衣到样式设计,母亲都是一个人来完成。家里的缝纫机“呼呼腾腾”连续工作了好几个晚上,最终,一件漂亮的黄色小花裙做成了,那年夏天的姐姐成为了校园里最靓丽的小姑娘。
因为“八一商店”距离学校不远,放学时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常会偷偷溜进店里大肆挥霍一番,说是挥霍也不过是用我们省下的早餐钱去店里偷偷买些贴画、游戏牌、酸梅粉之类的小玩意儿。老板热情主动地招呼我们,并推荐些新品给我们,那就是我童年时的大快乐。
我有个要好的维吾尔族朋友,老俄(全名“俄飞拉提”),那时我们是“八一商店”的老顾客,每周六晚上,我们会凑钱买上一包五毛钱的方便面。对于这样的美味,我们自是不舍得直接用开水泡着吃,而是选择一种更为持久的消耗方式来分享:找一块平整的水泥地面,隔着包装袋一拳将面击得粉碎,再将调料洒入其中,然后匝住袋口摇动,使得面屑和调料充分混合。之后,我们会到操场上荡秋千,边荡边尽情享用美食。秋千飞驰,耳边有风吹过, 我们小哥俩的笑声在风中回荡。
还记得有一年冬天,老俄突然神秘地拉着我跑进商店,从兜里掏出五毛钱,买了两根棒棒糖,郑重地拿了一根塞到我手里,对我说:“生日快乐!”握着我有生以来第一份来自朋友的生日礼物,我怔怔地发呆了很久……剥开糖纸,小心翼翼地舔着,那甜甜的滋味至今萦绕心头,那便是我对友情第一次清晰认知,因此“八一商店”在我记忆深处始终有股甜甜的友情味道!
“八一商店”见证了独山子的发展变化,承载着人们的精神情感。伴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八一商店”作为危旧房屋可能面临着修缮或拆除。很多市民呼吁,希望不要把它拆除,最好能够修旧如旧,让它变成景点,继续陪伴独山子人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