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佳节,单位为了叫战友们感受到年的味道,特意弄来一挂鞭炮在营区里放,鞭炮“噼里啪啦”地响,战友们却不为之所动,反倒是陷入了排山倒海的对家乡的思念中去了。对于离家久了的人来讲,鞭炮不仅仅是用来听的,也是用来闻的。虽同是火药味,却和武器弹药的火药味有一定区别,鞭炮的味道是年的味道,是儿时在家乡庭院里嬉笑打闹的味道,是思念家乡的味道。
这是我当兵的第三年,虽才探家后归队,却也受周围环境感染,内心很有一些想家的意味。许是因为我此刻身在边疆,人在边疆思故园的缘故吧!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人用青春驻守边疆的意义,以及家对于我们的意义。我虽一直明白,驻守边疆是有意义的,是平凡而伟大的,只是若叫我细细地道出缘故,我一定会卡壳,这应该是明白得不够透彻的缘故。
鞭炮很长,思绪也随之被拉得很长,我想到了在部队过的第一个年。那时候还算是半个新兵,领导、班长们还有老兵为了让我们不那么想家,将营连过年的氛围搞得相对统一,全营一起吃过年夜饭后就转场,一起去看春晚。的确有效果,群居会减去不少孤独和思念。
不过真正的思念来潮的时候,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不记得是那年春晚的哪个节目触动了自己,总之我向班长请了假,跑去厕所隔间哭了一通。很多同年兵望着彼此红红的眼睛,都知道,是想家了。那时候我们都十八九岁,又有几人动辄一人离家三四千公里呢?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讲,远方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家,眼前也不再是“苟且”,而是责任和担当,以及家人的期望。
思绪回来时,鞭炮声渐渐停歇,空气中那股熟悉的故乡的年味却更浓了。我望见许多战友都低着头若有所思,也有望向远方的,眼睛红红的。我假装没有看见,因为我也是一样的心情。
回到宿舍后,只见他们迅速平复了自己的心情,纷纷和家人开起了视频、打起了电话。我无意间听到的,无不是报喜和祝福。在手机镜头面前,他们在宽慰家人,说自己这边一切都好,连队就像家一样。还有人在纸上写下祝福的话,拍照后发给亲戚朋友,送上自己的祝福。
那一刻的感触实在深,再次想到之前想过的一些问题,关于大家与小家、边疆和故园的,一些之前没有想透彻的问题,忽然就明了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印记,于我们来讲,父母的老去是印记,穿上迷彩服是印记,把青春年华留在边疆依旧是印记。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彼此开始越发担心,我们担心父母的白发增多过快,担心他们照顾不好自己。而父母则担心我们在成长路上遇到的困难会“超载”,担心我们在离家数千公里外的地方吃一些我们无法承载的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个是越来越会做父母,一个是阅历越来越丰、越来越会做孩子。也因此,彼此之间有了思念,感觉亲情更深了,还因此,彼此间有了更多的牵挂,有了“大家”和“小家”的概念,懂得了奉献。“大家”都幸福了,“小家”也会越来越好。
以前,我总想离开家,逃离那个栅栏和村庄。当长大后真离开了我们的小家,却连梦里梦到的都是它。究其原因,是心近了。其实边疆也是家,驻守边疆也是守卫我们的小家, 这应该就是“国泰民安”的含义。当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虽身在边疆,我却觉得离家更近了。我想,家人们也会因此而高兴吧,这意味着,我长大了,我们长大了,能为祖国作贡献了。而且,我们在边疆思念亲人的时候,亲人也在故园思念着我们。所有这一切,圆圆的明月知道,祖国知道,亲人们知道,故园也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