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周六的下午,从单位加完班出楼,户外阳光灿烂,已退去了夏日的酷热。我步履轻盈地行走在大庆东路人行道上,有种休闲般的惬意。时令虽已入秋,草木依然郁郁葱葱,花儿娇艳。因为是休息日,街道安静,行人稀少,时不时有各式轿车刷地一声开过。
我想起了29年前的今日。那是1989年9月1日的下午,瘦小的我,从湖南坐了七天六夜的火车,风尘仆仆抵达独山子。我手提着一个小行李箱,行走在这条大庆路(就是现在的大庆西路)上。只是它的最东端在现在的北京路戛然而止。现在的大庆东路在那时还只是一片戈壁滩,满目是沙土、砾石、梭梭草。现在的大庆西路,在我初到来时,路两旁挺拔的白杨树叶开始簌簌地掉落,路上也是那么的安静,行人稀少,一位阿姨拿着一把竹扫帚,不紧不慢地扫着,发出有节奏的刷刷声。一股风轻轻拂过我的面庞,带着丝丝温暖的气息,我有种从内地人海中突围游达彼岸的释然,旅途的劳顿也一扫而光,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地方——独山子。
弹指一挥,我大学毕业到这儿工作已29年啦,即将步入退休队伍。再回首,我没有歌手姜育恒唱《再回首》的那种伤感,有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
我来到独山子,正赶上独山子步入改革开放发展的黄金年代。独山子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厚积薄发和跨越发展阶段,独山子的两个重大转型——向燃料-润滑油-化工型炼厂的转型,由单一炼油向炼化一体化的重大转型,我庆幸自己是见证者与参与者,与同时代的每一个独山子人一样,与独山子发展同频共振,挥洒青春汗水,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
独山子那面大鼓,以前为什么样的大事喜事敲响过,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为新疆首套14万吨/年乙烯工程获批建设敲响过,为迎接载有哈萨克斯坦含硫原油的首列列车缓缓入厂敲响过,为 60万吨/年馏分油加氢裂化装置开建敲响过,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获批和奠基敲响过,为召开劳模表彰大会、一线特殊贡献奖颁奖晚会敲响过,等等,不一一列举了。每每回想我们镜头记录敲鼓者的情形,眼前晃过一片鲜红,恍如昨日,历历在目,他们将我们的喜悦、自豪、自信敲响在独山子历史的上空,久久回荡,化为历史的音符,留在历史的深处,变为永恒,并将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我们行走在其中,为能记录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讴歌建设者精神风貌、奉献情怀,留下宝贵的带有史诗般的历史资料而颇感欣慰。
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真理大讨论”。独山子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里,也有过几次思想上的激荡。犹记改造大庆路时,公司管理层决定要挖掉几十年的老杨树,独石化老工人不干了,他们对这些树太有感情了,那是渴望绿色的情怀呀!老一辈石油人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工厂,建厂的同时开展义务植树,绿化自己的家园。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块儿成长,一块儿见证工厂慢慢变大,怎么能说挖掉就挖掉呢?媒体也参与了宣传讨论,老石油工人大局观强,很快理解了,最终保留了厂门前一批老杨树,留作历史的纪念。当改造后的大庆路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全独山子人民群众都满意了,真美好啊!是呀,谁不向往美好生活呢?一旦理解了,后面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家园行动,就是全城的力量投入。“聚全独山子之力”干大事,好像就是从这个时候发出来的一句响亮口号。植物园、惜缘林、先锋林、西防护林……这些承载着全独山子人情感的绿化林,伴随着我们黑发里银丝的增多,它们一天天变得浓郁,成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林深叶茂的树林。它们不仅美化了我们的家园,成了家园肺的一部分,也成了如今居民流连、鸟儿栖息的乐园。
40年改革开放,经济上的改革浪潮一波接一波,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承包经营、自负盈亏、重组改制、上市与非上市、剥离企业办社会、政企分开……我们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携手共进,荣辱与共。每一次改革都曾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阵痛与情感上的纠结,作为负责任的央企和有觉悟的石油工人,我们知难而进,一路走来,走到今天,硬着陆也罢,软着陆也罢,我们走得踏实、平稳、坚定,走出了今天大石化基地骄人的辉煌!我个人在这个平台上也得到了成长,写出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近三十篇作品获得省部级新闻奖,最令人自豪的是拿过新疆新闻一等奖。我是独山子新闻界第一个评上高级职称的记者,第一个获得“中国石油百优新闻工作者”称号、“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的记者。这一切都要感谢独石化的黄金发展年代,给努力的人提供了有所作为的大舞台。
如今上下班走在美丽的大庆路上,高峰期车流如织,常常出现堵车景观。有种美妙的感觉便会不由自主地向我的心底袭来,过去、现在,4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回首来路,我们已经站在了另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向高端化迈进。
新时代,新征程。仰望星空,天空高远、蔚蓝;凝望大石化基地,银塔闪耀,机器轰鸣。操作人员坐在现代化管控室里,鼠标轻点,屏幕上滚动着千万吨百万吨的炼化吐吞产量,真有种毛泽东主席当年“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痛快淋漓的豪迈胸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