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在百盛佳苑小区,每天上班开车行驶在南环路上,远处的天山白雪皑皑,近处的林带进入秋季后,像打翻了的调色板,映衬着头顶的蓝天白云,简直就是视觉盛宴。行驶在宽阔的六车道上,后视镜里的万点霞光反射出像风光片一样的画面,美得炫目。
再往前行驶,层林之上的玛依塔柯柔美的线条与不远处的泥火山首尾相连,又是另外一种自然景观。
半开着车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这段缓缓行驶的途中,我的心里满满都是幸福感。 独山子,我深爱的家乡。
何其幸运,我生长在这片土地,每天在自然景观与工业装置中,进行着模式切换,有大工业的雄伟壮丽,有远山与草原的辽阔旖旎。
安静的小时光
我现在每天上班经过的这片土地,以前我们称之为戈壁滩。那时国防公路(217国道)往南的雪山方向,对我来说是到不了的远方。而以东的方向,则是我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小时候,一到秋季我就会跟着父亲和哥哥、姐姐到戈壁滩打柴火(那时的东戈壁曾经有很多梭梭柴),家里一冬天生炉子的火种就有了。
暑假时,跟着长我十岁的姐姐到山上捡骨头,当然是动物骨头,开学时好交给学校,那时这是勤工俭学的一种。
我至今常想,那时的自己怎么那么胆大,没有一点儿恐惧的感觉。只记得天上的云很多,太阳很热,一帮半大不小的孩子在地上穿梭,间或看到一块大骨头,兴奋地尖叫着捡起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家搬到了当时新建的九区,那是当时独山子最东边的住宅区。
梭梭柴见不到了,那条窄窄的国防公路依然向着雪山的方向延伸。
上初中后,每到暑期的傍晚,我都喜欢独自一人拿一本书,慢慢踱至国防公路的桥头。彼时,金乌西坠,红霞满天,周围是野花的清香,如果刚好遇到洪期,桥下边还有不算清洌的河水缓缓流淌。
那会儿,没有那么多的行人和车辆,我可以丝毫不受打扰地坐在桥头上,安静地看书,直至夜幕降临,再慢慢地走到九区平房的家里。
虽然国防公路那时很窄,这一片地方甚至说得上荒凉,但这个安静的环境却构成了我整个青春时代美好的记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仿佛一夜之间,这片土地就热闹起来了,以国防公路两侧为界限,在桥南的东边盖起了一栋栋简易的石棉板房子,虽然参差不齐,却也很是壮观。
夏天的傍晚,男人们打着赤膊、端着海碗蹲在自家小院的外面,三五成群地聊着、吃着;女人们大多服饰简单,家家都有几个娃儿在院子里外穿梭,穿得也不甚讲究,甚至不很合体。
这里成了本地人所说的“盲流”村,住的都是一些从内地到新疆讨生活的人。
西边和东边差不多,但却少有人气,因为味道太大了,养猪场那种特有的让人不愉快的味道借着风势,能飘得很远。遍地污水垃圾使曾经安静的国防公路不复存在,我便很少再去那里了。

红红火火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我参加工作了。进入向往已久的工厂,一切都是新奇的。车间的师傅很亲切,领导像长者,丝毫没有疏离感。有时下班后一个班组十几个人跑到师傅家,洗菜的洗菜,做饭的做饭,像一家人一样。
其实,现在想想,那时四班三倒的工作也很辛苦,但当时就是有用不完的热情和精力,每天走路都带着风。
那时独山子人文气息非常浓,文体活动红红火火,泥火山诗社就是那时成立的。厂区团委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几个单位组成一个协作区,开展各项利于青年的文化体育活动。
每年的矿区蓝球比赛,工人俱乐部的灯光球场就灯火通明,水泥阶梯上人坐得满满当当的,来晚了的只能站着观看。
各车间都有球队,比赛很精彩,竞争很激烈,拉拉队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
歌咏比赛、舞蹈比赛、拔河比赛、冬季长跑等活动,更是影响广泛,培养了一大批文体骨干。
泥火山诗社出版的诗与散文,收集了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文章,文采飞扬,现在翻来看,依然墨香怡人,让人很是怀念,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美好的时光。
难忘的大检修
每年的大检修是独山子的头等大事,厂里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场面。
在检修现场,你无法分辨谁是单位领导谁是检修工人,大家都穿着脏脏的检修服在现场风风火火地干着,一切很忙碌但又紧张有序。
到饭点儿了,参加检修的员工热热闹闹地分头去各个食堂吃饭。
那时有一种饭,叫“苦战饭”,只有参加检修重要项目需要加班的人才能吃。
我们单位的“苦战饭”在酮苯食堂。现场摆了十几张桌子,10个人一桌。一见我们来,就餐的人就会离我们远一点儿。因为我们是炼油厂的下游装置,专门处理工业废水的,自然身上的味道重一些。
一到检修时,我们车间所有的女员工都要下到池底,清理油泥、污泥,那画面拍成的照片,还时常获奖。
那时从池子里出来去食堂就餐的我们,身上的气味真的会熏跑一堆就餐的人。以至于我们很自觉地避开就餐高峰,晚点儿去食堂。
现在检修条件好了,但钳工、仪表的老师傅对我们装置的味道依然记忆深刻。大家不禁感叹现在公司环保项目投用后,装置越来越环保,再也不用面对让人望而却步的臭味了。
那些历史性的时刻
14万吨乙烯建设时,炼油厂各单位抽调了一些人到乙烯厂,工作任务重了,工作效率却越来越高。“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实干、苦干精神,振奋着独山子各行各业的人们,没有人讲条件,没有人叫苦喊累,为了实现独山子跨越发展,上下同心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辛勤地工作着。
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我一个调到乙烯的朋友的经历。
当时她管库房,装置急需的垫片到供应处了,可一时半会儿没有车去拉,急得她跳蹦子。她看到公路上驶过来一辆蓝色雪佛兰轿车,这在那时的独山子可是少有的“豪车”。她心一横,不管不顾地冲到路上把车拦下,说明情况的紧急,要借用一下车。车上的领导一听,立即下来让司机拉着她到供应处领上垫片、拉到装置,才没有耽误工期。
后来,她才知道,车上的领导是当时乙烯指挥部的副总指挥赵至善。车间的人都说她太牛了,用这么高级的车拉垫片,还是头一回。
虽然这只是项目建设期的一个片段,却可以管窥当时大家的拼劲儿。
“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话就是独山子当时建乙烯的状态。独山子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全国同类装置开工中创下了多个第一,为独山子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独山子领导层高瞻远瞩,带领独山子人开始了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又一场决定独山子未来发展的硬仗打响了。
那时,周末上班已是常态化,“吃三睡五干十六”的精神在新世纪又有了新内涵,建设国际一流现代化石化基地的宏伟目标激励着大家精益求精、忘我工作。
2009年9月21日,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大项目建成投产,成为独山子跨越发展的里程碑,工程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建设工程”。
独山子人,自豪啊!
我的幸福生活
企业发展壮大了,独山子的城市发展也紧跟时代步伐,日臻完善。居民区从上世纪80年代的九区扩展到现在的十八区。独山子城区道路宽敞、干净、整洁,独山子的绿化越来越美。
我老妈家从九区搬至丽景佳苑,而我家在此期间,已换了三套住房了,房子越来越大,小区越来越美。小时候,我连想都不敢想能自己拥有的小汽车,也在2010年开到我家。
而我心心念念的那条国防公路,现在已经成了闻名中外的最美天山景观大道——独库公路。
到了夏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爱好者纷至沓来,美丽小城的旅游接待能力逐年提升。
曾经脏乱差的临时建筑和养猪场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更科学的现代集中管理,“天山之门”“游客集散中心”在这里崛起。成片整齐的树木,在独库公路两旁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独山子成为天山旅游桥头堡,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回首独山子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独山子各个时期领导者的决策和远见,离不开独山子几代人发扬独山子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 从上世纪70年代独山子自力更生建催化到进入新世纪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建成投产,独山子人一直努力奔跑在企业发展壮大的道路上。
这四十年,我作为时代长河中一个普通的亲历者,一步步走过,一次次见证着。正是有了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的决策,才有了独山子这片热土的人们砥砺奋进、弄潮涛头立,让独山子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才有了独山子的今天。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油二代,我见证了独山子这40年的发展与壮大,我欣慰,我自豪! 我爱独山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更爱她从容向前、科学发展、天蓝云白、花红柳绿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