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与汤姆·克林一样的人

时间:2019-03-21 12:42:14  来源:独山子在线  作者:顾伟

    

    用两天时间,我在精神上与郝沛一同重返探险旅途。对照图文细心研读,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甚至产生恍惚之感,仿佛身临各种险境、经历各种艰辛、领略雄奇壮阔风光的是自己,和他内心的期待、焦灼、无奈、恐惧、惊喜保持着同一频率。

    这是一部不忍释手的书,也是能让人掩卷长思的画卷。

    汤姆·克林其人

    几年前,我曾耗费不少时间阅读了有关南极探险、科考的书籍,如《极地英雄汤姆·克林传》《发现号航海记》等,深深被书中探险者无畏的精神所感染。

    1912年1月 ,罗伯特·斯科特率领五人组成的极地小分队抵达南极点,返程中遭遇暴风雪,最终因为食品耗尽全体罹难。我想,如果汤姆·克林参与这个小分队,再精减一名成员,罗伯特·斯科特或许能顺利完成此次探险。

    汤姆·克林三次远征南极,两次独闯冰雪荒原,与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用36个小时穿越南乔治亚岛腹地营救被困象岛128天的22名同伴,拥有超凡勇气。

    他史无前例探险的一生,还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征服南极的全过程,以其命名的“克林山”“克林冰川”屹立南极。

    读完《极限秘境》,我反复用郝沛比对汤姆·克林,他俩都具备坚强的毅志,精心筹划行程,熟知气象、找准定位,懂得食物营养配比、服装要求、装备使用等。不同的是郝沛坚持记笔记记录经历,勤于分析研究,但我还是将他俩合二为一。

    想象在罗伯特·斯科特或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探险团队中,郝沛一定能胜任汤姆·克林的角色,因为他的内心一直存有“来自冰原的呼唤”。四上昆仑,两次独自一人站在地球的“头顶”,他像一头沉默的雪豹,搜索任何可以拍摄的“猎物”。

   

    谋略第一

    才看罢第一章《初次进喀喇昆仑山》,我便迫不及待地给他发了一条短信:“郝老师应属于汤姆·克林一类的人物。”

    如今,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郝沛出身地矿之家,从青年时代便痴迷摄影,并参与地质科考队的拍摄工作,能准确叫得上地理、地貌以及动植物名称。他的摄影起点和履历也是围绕地质工作展开的。这也决定了他对摄影道路的定位。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实际上,在摄影的全局观之下,郝沛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心境透明、为人豁达以及拥有悲天悯人的良知。

    郝沛的心怀全局是心中有方向,他始终明白要做什么。

    他思路敏捷、方向精确;不贸然行事,谋定而后动。在野外,地图、指南针、定位仪等不离身;摄影器材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对身体状况的了解、食品的储存、药品使用等合理到位。

    出发时间、行进多少小时、地貌及气候条件等,考虑到所有可以想到的困难,一直想到最糟糕处。实践也证明了摄影探索与探险必须经过周密部署。

    罗伯特·斯科特在日记中经常说:当准备工作结束时,一次探险的最艰难环节就过去了。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则。大方向可以预计,而风起云涌于瞬间,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旦临危,仓促间要有非凡的判断和应变能力,生死往往悬于一线,他都能屡屡化险为夷。这类描写,作为读者冷汗也不免打湿后背。

    

    勇气第二

    勇气是这部书贯穿始终的主题。探索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无所知,这正是对旅人极具吸引力的所在。尽管高海拔会令人与动物望而却步,郝沛的“野心”不只是要拍摄到别人无法拍到的奇景,而是要到达自己所能攀登的最高处,并为后来者积累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借鉴。

    对大自然的敬畏造就了勇敢的心,勇敢并不说明没有胆怯之心。有时看似祥和的宁静中隐藏着看不见的危机,即使认为最安全的时刻,都形同一张薄纸般脆弱,因为他知道在大自然面前人是何等渺小。

    当郝沛的驼队渡过迦舒布鲁姆冰川末端河流五分钟后,上百吨坍塌的冰块砸向身后的河道。他曾遭遇过特拉木坎力冰川堰塞湖“海啸”的袭击。为拍摄乔戈里峰,他曾整日滴水未进,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碎石中夜行至凌晨4时,几乎到了崩溃的境地。

    在书中他这样描述:在斯坦格尔冰川陡峭的冰崖下、冰塔中,不断传来“嘭、嘭”的响声,吓得我双腿直打哆嗦,颤颤巍巍,感觉这个冰崖随时都会倒塌下来。

    同样,汤姆·克林三人穿越南乔治亚岛腹地时,曾出现过有“神秘第四人”陪伴的幻觉,产生了难以置信的畏怯。

    如果你对未知有强烈的渴望,又有能力用身体表现出来,那么你依旧会忘却恐惧前去探险;如果你有勇气再能完成一次摄影探险的话,一定会不虚此行,前提是奢望不能太高,可实际上郝沛先后进行了四次探索。

    《世界上最艰难的旅程》一书导言叙述:“把所有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经历过的苦难,会比一只帝企鹅经历的还要多。”每接近太阳一米,人就缩小一寸,置身群山怀抱的他,知道自己犹如沧海一粟。

    情怀满满

    郝沛有时可以柔情满怀,为人类的真情实感、为沙梁上突然出现的驼群、为久别的花草潸然泪下,却不会因其他诱惑而改变初衷。他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些都清晰地闪烁于《极限秘境》的纹理之中。

    “无情未必真豪杰”。第二次出发前,他被驼工阿尤莆与家人告别的场景感染,站在原地呆若木鸡,忘记了抓拍,但这张“昆仑别情”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

    “我提着相机,走到‘玉美人’(右下图)的位置,面前是堆积如山的大冰块,也许这亭亭玉立不知多少年的‘玉美人’一直在等待邂逅两位虔诚的摄影人(另一位是著名摄影家李学亮),为她拍下最后的倩影。而后,在不到一天的时光倏然离去。瞬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悲伤涌上心头,我跪在冰地,为‘玉美人’送行。”

    郝沛情感的外露不分人或物,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大美,让他常怀感恩,柔软的部分来自感性的心底。

    在堰塞湖遭遇“海啸”袭击的次日清晨,阳光洒在特拉木坎力四周的冰川、湖泊、山丘、河流上。忽然飞来一只小鸟,跳上他的手心。他双手捧起它,细细端详、揣摩着,这场景,是海拔4540米的高山,对他不能去亲近克亚吉尔冰川的抚慰吧?

    北极探险家南森在日记里写道:“人生中第一要义是发现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句话,很符合郝沛的行事风格,作出决定便要付诸行动,四上喀喇昆仑山显示出了他的雷厉风行、坚决果断。

    初次进山时,答应过要把户外登山鞋送给驼工阿米尔。临别时,想起备用鞋存放在叶城县,他断然用毛巾裹住脚,把鞋留给阿米尔。“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郝沛的情怀,他重情谊更重承诺。

   

    自我成就

    旅程中,他每天记录关于这个星球上奇峻大山的笔记。

    《极限秘境》一书笔法优美,含义深沉,带有微妙的艺术色彩。作为资深摄影家,他的审美观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遐想,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有效而充满激情,很少使用那些让人过目即忘的夸张。写下的每一个词都经过仔细推敲,正如他性格中的张弛有度,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人的行动伴随着矛盾,对立与统一并存,在肯定之否定中逐步修正、完善,郝沛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往返极限之地,征服的其实是心灵,不断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构想,全局就一次比一次饱满起来。

    汤姆·克林,一位在爱尔兰家喻户晓的极地传奇英雄;郝沛,一位中国新疆挑战高山极限的探索者。二人顽强蓬勃,用乐观的胸怀克服了各种惊心动魄。一个到从没有人踏足的大陆腹地探险,一个登顶少有人登临的巅峰摄影。去发现未有人知晓的美景,成为他们人生的主旋律,其中的意义,或许正如探险尼罗河的塞缪尔·贝克在解开千年疑惑时所感叹的那样:我突然感到,我们的事业是多么光荣!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