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条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就拿做饭来说,现在基本都用天然气了,当然也有用液化气罐的,还有用电的,电磁炉、电饭煲、微波炉等,选择多了去了,而过去有烧的就不错了。
煤油炉里的小时代
小时候,家里烧饭用的燃料经历了几个阶段。父母刚到独山子时,曾住在地窝子里,我对那时的情况不太清楚,想想也知道好不到哪儿去,少不了烧柴火等。后来家里住进平房里,没有暖气,只有烧煤做饭、取暖了。
上世纪70年代前期,印象中夏天做饭用煤油炉子,炉子的挡风圈大圈套小圈,有好几层,上面密布小洞,像玩具一样,很好玩儿。
火捻子是棉纱线,浸在煤油里,将炉头拎起来时一圈圈长长地挂着,很有趣,也很怪异,像吊着什么似的。就用这么一个小煤油炉子,要把饭做熟,自然很费时间,而且烧这个煤油炉,有股熏人的气味儿。
煤当家撑过很多年
冬天,自然是生炉子,烧饭、取暖,一举两得。但早晨起床时,炉子里的火早就灭了。这时,起床得有一定的勇气才行。前一天晚上父母提前把油纸、劈柴和煤块准备好,早上好生炉子。生着了,房子里的温度也就上来了。家里的炉子里还安了烤箱,可以烤饼干、饼子,还可以烤花生、瓜子,甚至还可以烤肉。
那时,秋末入冬前,家家户户开始买煤、备柴火,要备足烧一冬的,因此往院子里运煤可是个体力活儿。那时学校取暖也是用烧煤的炉子,大铁炉子烧得旺时,炉筒通红。秋天,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戈壁滩上打柴火,像秋游一样,学生们很开心,储备冬用物资,都是自力更生。
液化气曾是重头戏
后来,家里就开始用液化气做饭了,那时人们叫它瓦斯罐。罐里的气用完了,要自己到厂里面充装,装好后再自己运回来。 那时候家里真的特别需要壮劳力。有时候正做着饭呢,没气了,只能赶紧去把气罐充满之后再接着煮饭炒菜,最快也得个把小时。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长上班没在家时,几个孩子会一起动手把液化气罐抬到自行车后座上去装气。当时年纪小力气有限,就显得这个活儿特别有难度。好歹总算把罐抬上了,再用绳子捆稳当,一个人推车,几个人在后面左右扶着,说说笑笑地推着去。路也不算近,有一二公里吧,贪玩的孩子也不赶时间,推着自行车晃晃当当地就换回来了。
充气工特别好,充好气后会帮着把罐放到自行车上,还给捆好,并再三嘱咐孩子们要当心。那时矿区里的孩子关于石化方面的安全意识,大概都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吧。
后来改进了,人们用粗钢筋做了个“U”型挂钩,一边勾住自行车的后座,另一边挂着液化气罐,不再用绳子绑了,只需挂在车子的另一侧就行了。
可是人手少时,换罐还是比较麻烦。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去换罐,当时的二八自行车结实耐用,车身本就很重,再挂个液化气罐,把自行车推平稳还真困难。我力气小,又扶不稳车子,姐姐只好先把自行车倾斜,把“U”型钩与液化气罐连在一起后,再把自行车扳过来,才能推走。空罐的时候,当然还行,可充满了液化气的罐重啊,如此操作后,车子根本保持不了平衡,液化气罐纹丝不动,自行车倒是差点儿倒了。
试了几次之后,聪明的姐姐让我在站在车另一侧的脚蹬子上,她在这边一拉,罐离地了。车倒是平衡了,也能推着走了,可加上我的重量,应该更重了。但当时于我而言,像是自己能骑自行车了似的,很开心,况且还能偷个懒少走路,压根儿没想到姐姐的负重,好惭愧啊。
那时家里大人都上班了,邻居里的孩子也多,有时大家互相帮助着,玩着笑着就把这活儿干了。后来,家里有了两个液化气罐,就不用这么着急了。其实回想起来那样挺不安全的。那时,谁都可以进充装车间。现在汽车加个气什么的,都要求特别严,车进人不进,等加好气车出来了人再坐上去,毕竟安全第一。
天然气开启新时代
再后来,居民区里设了换气站,就近就可以换液化气罐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服务意识的增强,有了送罐服务。送罐工收一些辛苦费,手拎肩扛地把一罐一罐的液化气送入千家万户,总算减轻了家庭换罐的负担。
有了液化气、暖气,人们不再与又脏又黑的煤打交道了,劳动强度变小了,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进入新世纪,天然气逐渐走入百姓家中。车载肩扛的罐装液化气基本消失了,管输天然气提供了更为环保便捷的做饭条件。
看看当下,再想想过去,总能给人带来一些不同寻常的回忆。改革开放40年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听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给孙子讲当初来独山子生活的事情,那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独山子正处在创业期,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买东西凭票不说,还要大半夜去排队。特别是冬季,新疆的天气多冷啊,可以想象排队等候有多痛苦。
老人有一次冬天大半夜去排队买肉,因为队伍太挤,把家里的肉票挤丢了。票丢了有钱也买不上肉啊,他就在人堆里趴在地上找。还好大家见状都帮着找,还真给找到了,失而复得的喜悦抵消了半夜排队的冷和累。回家说给大人听,大人还责备他不小心,若真把肉票丢了,一大家人一个月恐怕连点儿肉味儿都闻不到。
老人讲给孙子听时,孙子不相信,还说:“你就编吧。”
老人很无奈:“唉,现在孩子的生活太好了,哪里知道我们当时受的苦。”
父辈们辛苦付出、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让生活好起来,让后辈生活得更幸福。
但是后辈们有些事情可以不做、有些苦可以不吃,但是不能忘记。回顾过去是为了铭记,为了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