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赵春华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疫情防控期间,我区密切关注疫情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建立落实临时低保政策、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保障功能等各种途径,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帮扶,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落实落细。 应保尽保 一个不漏 “3月5日我申请了救助,没想到很快被纳入临时低保,当村干部把低保金送到我手上时,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4月14日,在若羌县经营着手工艺品店的佐合热古丽·扎克尔告诉记者,店里生意受到疫情影响,身患多种慢性病的她每月需花一定的医药费,生活立刻捉襟见肘。这时,若羌县民政局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她和两个孩子很快被纳入临时低保,领到了1350元保障金。 疫情防控期间,在为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及时足额发放低保资金的基础上,我区将低保制度和临时救助相结合,制定出台了临时低保政策,按照每人每月450元的标准,将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无收入、无生活来源,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城镇本地户籍家庭及时纳入临时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一个不漏。同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下放权限,先行救助,由社区把关上报街道审批,疫情过后再另行完善相关审批程序。 自政策出台以来,全区申请办理临时低保3.6万户9.5万余人,发放临时低保资金4275万元,有效保障了临时遇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凡困必帮 有难必救 为了及时将受疫情影响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含非本地户籍人员)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我区落实“先救助、后审批”政策,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对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高临时救助额度,实现了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石玉林是喀什市恰萨街道办事处恒昌社区居民,丈夫过世后靠她一人的收入养活孩子,因疫情期间无法出门工作,每个月1500元钱的收入断了档,这让石玉林的生活陷入困境。正在这时,临时救助政策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我和孩子现在每月都能领到912元救助金,这真是雪中送炭。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石玉林说。 在实施临时救助政策的同时,我区还通过加强部门协同,推进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救助时效性。疫情发生以来,全区实施临时救助117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2亿元。其中,依据困难群众需求,发放米、面、油等物资救助73.5万人次,折合资金7412万元。 特殊群体 特别关爱 14日一大早,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管委会幸福路南社区居民王冬莲,在家中迎来了社区干部严春梅。将新买的药品和生活必需品放在桌上后,严春梅仔细地叮嘱老人要合理安全用药。 今年85岁的王冬莲是一位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内地工作生活。疫情防控期间,严春梅承担起日常照料老人的担子,让老人心中充满了感激。 “我这个闺女隔三差五就来看我,家里缺什么只要给她打个电话就行,真像一个贴心的‘小棉袄’。” 疫情发生以来,我区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及时报告机制,积极调动社区、村委会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方式,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全面摸排,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持续跟进落实对特殊群体的走访探视、上门照料、精神慰藉、资金和物资帮扶等关爱措施。疫情发生以来,全区对困难老人实施救助共计4.7万人次,资金合计1147.6万元。 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残疾人帮扶解困工作,我区还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全区残疾人帮扶解困工作的意见》,并于今年3月底前将就业创业残疾人生活困难补贴全部发放到位;今年起,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各提高20元。一系列帮扶举措如春风化雨,温暖着天山南北各族困难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