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天山山脉,G0711线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乌尉高速”)的建设者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架设高空索道桥、增设废水处理厂、引进科技处理手段……摒弃传统的施工理念和工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乌尉高速这条贯穿天山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美丽新疆建设的生态答卷。 
乌尉高速公路高空索道桥。资料图 公路选线少扰生态 7月的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嵩草与苔草织就的绒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远方。从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往上走10余公里,是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冰川下是高寒草甸,雪山融化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乌鲁木齐河。 为了保护工程所在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护佑蓝天碧水和野生动植物家园,乌尉高速建设者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建设、运营三个阶段都进行了规划设计。 “乌尉高速交通走廊带毗邻冰川,出于环保考虑,公路走线要么绕行,要么以打隧道的方式穿过去,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天山胜利隧道设计负责人彭文波说。 设计之初,乌尉高速可选的线路有三条,即东、中、西线。经过综合比较分析,最终确定西线方案,形成了现在乌尉高速的线路走势。 西线方案为了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设计了一条长22.13公里的隧道——天山胜利隧道,以隧道的方式穿过天山,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施工区位于国家二级水源地保护区,雪山融水汇聚而成的乌鲁木齐河从项目施工区穿行而过。项目施工组经过精心设计,将河水从施工区上游分地下、地上两路进行改道,地下埋设大直径波纹管,保障水流畅通不受污染,地上修筑高防护墙水渠,保障汛期大流量河水正常排出,科学的改道引流方案,使得乌鲁木齐河不受施工的影响,守护了河水的纯净。 
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鸟瞰图。资料图 不惜成本保护河流冰川 乌鲁木齐后峡峡谷间,一座254米长的高空索道桥横跨乌鲁木齐河,这座桥就是乌尉高速8号便道索道桥。 乌尉高速三标段项目经理白俊林说,项目主线沿着对面山体布设,中间有乌鲁木齐河相隔,没有运送建材的道路,因此必须建设工程便道。采用索道桥的方式能够避免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减少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索道桥作为施工便道在新疆公路行业建设中极为少见,项目管理人员崔卫国坦言,索道桥造价较高是主要原因。“其造价是传统混凝土桥梁的3—4倍。这座便道索道桥虽然造价高,但保护了生态环境,建得值。”崔卫国说。 天山胜利隧道毗邻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掘进过程中硬岩掘进机设备带有的润滑油和产生的大量岩石粉末会渗进水中,形成施工废水。其中含有油类、氨氮等物质,须重点处理。 在隧道开工前,第五标段项目部在隧道外建了一座废水处理厂,专门用来处理施工废水。“处理后的水质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地表Ⅱ类水质标准,且全部循环利用,用于隧道生产、设备降温、路面降尘、植被绿化等。”第五标段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鲁泽建说。 越往天山深处掘进,隧道裂隙涌水越多,一座废水处理厂无法满足需求。第五标段项目部增加投入,先后在洞内外增设2座废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增加3倍多。 “科技狠活”减少施工污染 天山胜利隧道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较多,日常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餐厨洗涤污水等。这些废水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将会影响周围环境,因此,第五标段项目部建立了5座生活污水处理站。 第五标段项目部副经理李刚介绍,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处理站采用国内外较成熟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一体化生化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一定标准,污水变成“清流”,可循环利用。 在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施工现场,一台环保装置——拌合站环保除尘装置成了减少污染的“功臣”。 “出口端隧道全长11.05公里,建设过程中混凝土需求量近148万立方米。”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项目部生产副经理陈永刚说。传统的混凝土拌合站粉尘飞扬,这样的拌合方式在生态环境敏感的天山是绝对不行的,如不能有效收集,粉尘将四处飘散,会影响脆弱的植被。为此,项目部设计了全封闭式厂房,同时研制了这台除尘装置。 该装置采用红外线开关控制,装载机从集料仓上料时,控制阀门和除尘风机便开始工作。风机将进料口处的灰尘吸入管道,随后进入除尘器进行处理。“这台装置提高了除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降低了用电量,有效保护了天山的生态环境。”陈永刚说。 继续阅读: 快评丨多一些发展与保护的“两全其美”
责任编辑:刘豪
|